正文描述:《小学作文教学途径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作文教学途径初探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能积极正面引导,拓展学生语文外延,教会学生借鉴写作方法,在训练中提高写作能力,可以多鼓励,多表扬,激发学生写作愿望,写学生想表达的思想,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关键词:激发兴趣;丰富语言;积累素材;写作方法;写作技巧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抱怨作文不好批改。作文成了老师最棘手的作业。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习作占有相当的分值,不可忽视。学生最害怕的作业是习作。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积极引导,积累素材,寻求方法指导,一点一滴地做好孩子的习作铺垫工作,还
2、怕孩子不会习作吗? 一、运用激励评语,激发习作兴趣 习作评语是师生进行心灵交流的一扇窗口,其实就是换一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评语也是学生写作道路上的指向标,可以给学生写作增加动力,指明方向。教师的评语里带有鼓励、期待,能激励学生想写作文,喜欢写作文,但是老师不能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太高,以免打击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采取开放的形式,题目自拟,体裁自定,素材自选,对写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例如,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素材的选取、构思的精巧等。 二、模仿训练,借鉴写作技巧4 1.模仿
3、课文中的经典段落,把握课文整体结构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精心筛选出来的,语言朴实、优美、规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如《美丽的南沙群岛》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介绍南沙迷人的景观。在进行第三自然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进行充分的朗读,然后请学生相互交流为什么南沙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在交流的基础上理解第三小节。在最后,我从最后一句入手引导学生朗读第三小节,让学生体会“总―分―总”的结构。学生因此有了一个完整的体验。 2.模仿文本体裁,借鉴表达方式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去打开大自
4、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且清新明快的现代诗。诗的最后一小节与开头一节完全一样,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神奇,召唤人们去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将诗的内在旋律由舒缓推向激昂,再回归为舒缓,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尝试改写,获取写作方法 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改造原文,可以激起学生“欲与名家试比高”的写作热情。 1.体裁变换练改写 教材中所选的关于人的课文,大多叙事严谨、语句优美。教师指导学生对这类课文内容进行“改写
5、”4,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和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如学完《泉城》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第一人称来改写成导游词;如学完古诗《游园不值》,就可以结合诗意,想象情景,练写简短的记叙文。 2.长篇课文练缩写 有些课文,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难度。教学中,教师适当指导学生按一定要求将篇幅长的课文简要概述,也就是缩写。既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又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题思想。 四、丰富语言,积累素材 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表达上更进一步呢?鲁迅先生说过:“阅
6、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1.在阅读中积累,在写作中提升 语文知识素养重在积累,一个学生参加活动多,缺少阅读这块基石,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下笔无语的现象,即使写出来,语言也是干巴巴的,毫无文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平时的课前课后,我引导学生每天都读课外书,如《夏洛的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青铜葵花》《西游记》等等。让这些书成为学生的“营养餐”,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写读书笔记,写读书感悟,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文的时候能把平时积
7、累的好词运用到习作中去。长期坚持下去,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一定会有所提高,运用的语言也会朴实、优美。如今,学生不仅有万卷书可读,而且有互联网浏览,阅读资源非常丰富。 2.重视文本,陶冶心灵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文本”,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精挑细选进来的。文字优美,构思精巧,不仅从情感上能陶冶孩子的心灵,而且对学生写作也具有借鉴作用。如叶圣陶先生写的《荷花》和陈荒煤写的《广玉兰》,他们在描写花开的几种形态时,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我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背诵,还让他们模仿书中的描写,描写自己喜欢的花
8、开形态,这样学生以后在写花这类习作中就容易下笔了。 总之,作文教学只有从运用激励评语,激发习作兴趣;模仿训练,借鉴写作技巧;尝试改写,获取写作方法;丰富语言,积累素材等几个方面着手,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业.浅谈作文教学的有效办法[J].课外语文,2015(6). [2]张俊.探究构建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