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直观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

如何直观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

ID:31491722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如何直观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_第1页
如何直观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_第2页
如何直观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_第3页
如何直观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直观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直观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  摘要:高中语文知识的产生应直观形象,缩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重过程也重结果,使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提升教学实效。本文探讨了形象、直观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直观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57-01  高中语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语言、作文和批判阅读等内容,这些知识点的抽象性有目共睹,成为了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的原因所在。而反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

2、学,教师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残存的一丝兴趣也被沉寂在枯燥的课堂之中。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倡导课堂应该是富有活力与生命力的灵动课堂,学生应是具有鲜明个性和主动向上精神的课堂主人。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兴趣、自信与成功是决定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三大因素。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以兴趣为动力,以自信为引力,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打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学。本文探讨了形象、直观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1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很多高中生在语文

3、课堂学习中常常用“找不到感觉”4来形容自己的学习体会,觉得知识太难无从下手,面对问题毫无“线索”,也不知道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诚然,高中语文知识相比初中来说,更有难度也更具系统性,但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最关键的在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认知上存在很多“盲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一旦知识以更更抽象的形式出现,他们就失去自动融合与衔接的能力。怎样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可以“暴露”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思路引导,加强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让

4、知识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如“拿来主义”一课,作为鲁迅杂文作品中的“醒世恒言”,“拿来主义”一文既有赤裸裸的揭露,又有意味深远的警示。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做到真正理解这篇课文具有一定难度,因为它不同于以往鲁迅作品的“小视角、大背景”,而是完全寄托于五四运动以来世界文化交融这一大背景之下,腐朽的旧中国在西方文化、经济、军事蚕食和侵略下摇摇欲坠,国人的态度与价值观摇摆不定,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这篇课文的核心内涵,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和文章的创作背景入手,直观、形象的为学生展现知

5、识的来龙去脉。  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沿着以下思路进行学习:  第一,以课文中提到的事件为引线,为学生直观展示文章创作的社会背景。如“闭关主义”、“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去欧洲展览”、“送梅兰芳博士去苏联,催进象征主义”,将这些事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4  第二,以鲁迅作品为引线,引导学生将《拿来主义》这篇课文与鲁迅其它作品对比,解读鲁迅创作这篇作品的初衷。高中生从初中到高中接触过很多鲁迅作品,如《孔乙己》《药》等等,那么,《拿来主义》与鲁迅其它作品具有哪些区别?

6、又有哪些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可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并对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产生形象的认识。  第三,以文章中的对比、反衬、比喻等修辞方法为引线,引导学生解构拿来主义的含义、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之间的关联,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核心思想。  2生动、灵活地开展师生对话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以“构建性”为核心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将学生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形象的提炼课文主题,让他们从“心动”到“行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以“构建性”理念为指导,以引导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参

7、与课堂的积极性为目的,将“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思维紧密联系起来,潜移默化的完成学生与课文主题的互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应如何形象的提炼课文主题?对此,笔者提出了三个建议。  一是优化师生对话。对于教师来说,开展有效对话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所发展与进步,因此,一切对话都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展开。同时,对话的内容要紧密联系某一主题,通过有效对话这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性认识[1]。4  二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对话关系。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

8、中,将对话简单理解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往往45分钟的课堂有30分钟老师都在提问,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狂轰乱炸”下,无瑕发问,更无瑕思考,回答问题往往是机械性的。这种失去互动的对话,是为“无效对话”,而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因此,构建和谐互动的对话关系,是开展有效对话的关键[2]。  三是选择问题引导的对话模式。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对话是发生在师生双方对问题、观点的交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