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ID:31455454

大小:1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10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雅安中学高二历史期中测试1.《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说明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故D项正确;A材料中体现出现象,不是实质;B属于原因;C中遏制说法错误。

2、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土地制度变化【名师点睛】2.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答案】B-9-【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A项和材料明显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只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并未否定

3、科举制度;D项错误,王安石关于科举选官制度遭到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措施【易错警示】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在理财方面,但是在其它方面也是有所涉及,主要变现为强军和选官制度上。在选官制度上反对北宋的恩荫制,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物,但是因为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改革失败。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有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

4、田规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均田制是把国家拥有的荒地分给农民,排除A;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等,可知均田制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B正确;C项“完全取消”说法错误;均田制有具体的授田规定,排除D。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4.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大前提

5、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答案】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评价【名师点睛】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1)对国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改革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等。-9-(2)对农民:改革也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农民的政治地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等。(3)对统治者:这次改革是由沙皇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不可能触及到沙皇专制的统治地位。5.1898年“当时会试举人集辇彀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

6、,几被殴击”。会试举人攻击梁启超是因为他主张A.裁汰冗员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D.设立京师大学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措施。会试的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可见该项变法措施断送了读书人的政治前途,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变法的内容【名师点睛】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但是大部分读书人认为废除八股断了自己的生路,以此加以阻挠。这说明此时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群

7、众缺乏认知,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6.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A.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B.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革命运动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D.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立宪之声”“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可知,当时立宪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共识。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故A项是错误;戊戌变法并没有广泛发

8、动群众,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立宪之声”,故C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清末新政·新政的背景7.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对“尚未到达新日本”理解正确的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