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54957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让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中和谐共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中和谐共生 [摘要]教学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特征,预设是由人类思维的简约性和概括性决定的,生成是由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决定的。因此,课堂教学既要合理预设,又要精彩生成,让预设和生成这对矛盾统一体共同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预设生成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3008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意外,使课堂教学活动不能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地推进。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多思考课堂中可能发生的“突
2、发事件”,多做一些教学预设,课堂中要学会运用教学机智去发现有价值的教学信息,用动态生成的理念去看待这些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整个课堂教学。 一、什么是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指预见和假设。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是指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及详尽的教学方案等内容,具有预见性和目的性。预设既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也体现在结果上,教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得到了结果性的发展。6 生成,是指生长和建构。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指在认同师生个体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当前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变的前提下,根据课
3、堂教学的原生状态而产生的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具有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生成性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动态生成观来认识和重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不断参与下,教师即时处理各种反馈信息,把控课堂,稳步推进教学计划,构建起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当前教育背景下预设与生成的相对地位 人们对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预设很少争论,而在预设的限度上存在不同意见,在教学评论和实践倾向上,对预设和生成的作用也存在两种看法。普遍认为,预设除教学目标的制定外,还包括情境性极强的策略研究,如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准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
4、力以及动态生成策略。这样,教学生成性就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课堂的可控性产生了矛盾,而课堂实践中也就有了强调预设与提倡生成的两极倾向。 三、为什么既要预设,又要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完成教学质量的保证。但仅有预设的课堂存在很大的弊端。这种教学形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围绕教师的教而展开,很少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及学了多少的问题,使教学活动变成了效率低下的灌输知识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显得比较淡薄,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 而仅有生成的课堂,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目
5、标的生成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浮于表面的没有方向的热闹伤害了教学的功能,失去的是教师的智慧启迪和价值引导。所以仅有生成的课堂本质来说是一种肆意放任,一种失责行为,更是一种教学事故。 总之,只有预设的课堂,虽然次序井然,但缺少创新与灵性;只有生成的课堂,也许生动活泼,但可能失控和低效。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不是对预设全盘否定,而是使传统的预设标准有所改变,提升到关注教育价值和师生的生命质量上来。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和高效性,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质量和过程。而生成是新课改的难点,课堂放开了,就可能出现被学生的思维牵着走的情况,这就给教
6、师带来了挑战,也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素养。因此,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呼唤精彩的预设和高水平的生成。 四、如何预设,又如何生成 1.什么地方要预设,怎样预设 (1)预设“弹性化”目标 具体可将教学目标分为: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达到双基学习目标,储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价值观目标,即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实践,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引导,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当前学习基础、智力因素、性格特征和学习心理,对每个学生的现状都要做到了然于胸;③发展
7、性目标,即着眼于学生综合发展而提出的较高层次的目标,因此教师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把握教材,站到更高点,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2)预设“模块式”过程6 传统的教学方案的过程是:复习回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作业布置。这种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具体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按照这种流程操作。可以将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个灵活的模块,根据需要进行删减或换位;各个大模块中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模块,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使用哪个小模块。 (3)预设“层次化”练习 练习是对所学知识巩固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情况的最直接的反馈。练习设计要有层次
8、性,要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对基础题掌握牢固,中等水平的学生除了基础题,对中档题要有所突破,学优生要在能力题和创新题上下功夫。在设计时遵循“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