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54718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让德育课上起来更给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德育课上起来更给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德育教育也必然要改变传统教学手段,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德育课中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习热情,增强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德育教师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参加“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后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有效使用社交网络开展课前、课后教学 传统的德育授课形式着重在课堂教学,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与布置相关作业,缺乏
2、有效手段的支持。和同龄的高中生相比,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并不强,对于课后作业也往往是应付了事,落实课前、课后教学往往成为空谈。如何引导中职学生在课外自觉学习,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分析,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高中生较轻,课余时间普遍使用社交网络,热衷通过移动设备了解和分享各类资讯。德育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通过社交网络结合云储存技术,吸引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觉观看、学习和分享教学内容知识,营造没有门槛、随时可学的学习氛围,尝试解决上述问题。6 当前中职学生常用的、有助于在课前发布与分享教学内容的社交网络平台主要包括Q
3、Q平台(空间、群)、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群)和微博平台(账号、群)。德育教师在上课前,将精心提炼的教学课程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以任务的形式发布在社交网络上,供学生自习。部分数据量较大的内容,如图片、音像、微课教学、视频等,先上传到云储存空间(常见的有百度云、360云盘),再发布共享网址。学生通过直接点击云空间的共享网址或者用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进入,立即观看、学习和下载相关内容。 课堂授课结束后,同样可以使用社交网络有效便捷地延续课后教学过程。例如,在线上传课后作业,给授课教师点赞,在朋友圈发表对课堂教学的评论与思考,在群内向授课教师提意见和建议,等等。授课教师也可以
4、对学生的课后反馈即时给予各类虚拟表扬和奖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与学之间新形态的良性循环。 在移动互联时代,通过社交网络中的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平台,每个人只需要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大量信息。面对海量资讯内容,德育教师应当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试和考证,将其中的有益信息转发分享给学生,从而达到保持学习新鲜感,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德育发展的目的。 二、精确利用互联网准备教学案例6 中职学生普遍感性思维丰富而理性思维不足,对于表达童话化、形式低龄化、结果理想化的案例缺乏兴趣。教材中的重点案例往往局限于文字介绍加上一张简单的
5、图片,展开讲解时学生会感到不解渴。部分案例还存在时效性不强,远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的问题,讲解案例时会让学生产生摸不着头脑、隔靴搔痒的感觉。中职德育课程教材要使用全国统一标准,当中的教学案例不可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区的中职学生的学习要求,这就需要德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自行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教学案例。 传统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的手段早已经被互联网取代。利用互联网获得各种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必做的事情。但是,互联网的资源内容海量、种类繁多,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对互联网资源精确的定位和查找,是很多德育教师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6、德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长时间、有目的、有条件地进行资源的收集工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重新收集案例,也可以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延伸讲解。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感到,案例运用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气氛,是德育课能否达到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 例如《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材根据“各种新兴行业包含各类差异性极大的矛盾”的案例,说明矛盾的“特殊性”。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分工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缺乏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因此较难理解该案例的实际含义。笔者在讲解矛盾的特殊性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收集整理了一个案例: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诞生了太极形象,太极的理论
7、进化成为现代数学的二进制,二进制是所有计算机语言的本源。为了解决人类对信息和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矛盾,现代计算机工业演化成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设备,包括个人计算机、通讯工具、个人便携移动设备、数字娱乐工具等。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起源、发展和演变娓娓道来,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感知了矛盾的“特殊性”的哲学理论。6 中职德育几门必修课程,在中国各大门户和新闻网站都有不少可供参考的现实案例,大致可作如下分类: (1)社会时事可用于《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 (2)人物采访、传记可用于《职业规划》《哲学与人生》; (3)历史回顾可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