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53868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自主学习如何才能落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自主学习如何才能落实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怎样才能落实的问题。一要抓住有利的训练时机;二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制定计划的方法,自学不同类别的文章的方法,高效的听课方法,扎实复习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知识网络梳理的方法;三要重视传统教学中的精讲;四要激发学生质疑的主动性;五要大力倡导讨论式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落实方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具
2、有严格规则、程式化步骤的语文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早已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也在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效果如何呢?学生依然不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仍然期待老师的讲解。即使能够自主解决一些基础简单的问题,但也不够深入。自主学习仍旧是一个难题,让教师头疼,学生无所适从。面对这种现状,要想走出困境,以下几方面亟待落实: 一、抓住有利的训练时机5 小学六年,学生还习惯于依赖老师教、老师讲,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进入中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因此一开始就
3、要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小学时的依赖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十二三岁的年龄,正是渴望独立的年龄段。在这个时候提出自主学习,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错过了这个良好的时机,到八、九年级再提出自主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很难去改变固有的学习模式。从七年级开始训练自主学习,逐一过渡到八年级初步掌握、九年级熟练运用,这样循序渐进,才会收效显著。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训练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怎样自主学习。这就涉及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语文学习过程应注重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制定计划的方法 包括如何明确学习目标,如何确定学习
4、内容,如何分解学习目标,如何分配学习内容等。教会学生根据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单元目标,制定每课学习目标。 2.自学不同类别的文章的方法 根据教材编排,有现代文、文言文、古今诗词等,现代文按不同的文体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按文学样式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每种文体都各有其特点,学习时其方法也是不同的。文言文、古今诗词也有各自的分类,自学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别的文章的自学方法,举一反三,反复运用,直到熟练掌握。 3.高效的听课方法5 教会学生上课时如何集中精力,做到眼、耳、口、手、心一齐到,将听思结
5、合起来,将读辩结合起来,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4.扎实复习的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科学地安排时间和内容,把平常复习与阶段性复习结合起来,每篇课文复习与单元复习结合起来,重点复习与一般性复习结合起来。只有不断地复习巩固,才能积累更多的知识。 5.课外学习的方法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指导学生借助电视学习语文,推荐一些好的电视栏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等。让学生从电视中丰富课余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表达交流的能
6、力,同时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积累人生体验,为写作积累素材。组织参观自然人文景观,走亲访友,认识世界,了解民俗风情。借阅图书,从书籍中增长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有条件者,还可以上网查询资料学习。总之,语文学习资源是无限丰富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不只在课内学到语文知识,课外才是更大的语文课堂。 6.知识网络梳理的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就指导学生梳理学习过程的知识内容和掌握的学习方法,使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方法网络。这样既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利于知识的运用。 三、重视传统教学中的精讲5 在传统的语文教
7、学中,人们提倡精讲,讲究效率。在自主学习中,同样讲究精讲。只有教师的精讲,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有许多知识都能够解决,对于这部分知识,就不需讲析。相应地,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疑难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精要点拔,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解惑的目的。教师的精讲帮助学生解决了难点,自主学习的阻碍小了,学生也就乐于自主学习了。 四、激发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在语文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在脑海中产生,这时只要教师善于激发他们积极提问,学生就会由疑问深入课文难点,越钻越深,从而解读全文。目前,不少学生缺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8、不知”的正确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来激发学生积极提问。比如:帮助他们认识提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