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53239
大小:11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0
《经典细细品学做“解味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经典细细品学做“解味人” 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训练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考试是唯一目的;二是教学方式失准,串讲串译、落实字句是不二法门;三是学生心理被忽视,死记硬背是单一学法。虽然教师教得辛苦又无奈,学生更是学得艰难又疲惫,但却事倍功半。 在语文学习调查问卷中,我看到学生最不喜欢的课文几乎全部是文言文,理由很简单:难!难!难!……背!背!背!……旧!旧!旧!……可见,
2、习惯快餐文化和网络世界的中学生疑惑学习这些已“死”掉又极乏味的知识有何价值。 附:“高一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部分内容统计 位次最不喜欢的课文理由陈述1《病梅馆记》难懂、陈旧、乏味2《香菱学诗》冗长、乏味3《促织》难懂、冗长、背诵4《种树郭橐驼传》难懂、陈旧、无聊如何让学生乐学文言文?如何让他们在文言文中感受民族文化与精神?如何让他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古文产生感情共鸣?教师如何教得精彩,学生怎样学得有效?……这些都成为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在《促织》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在激发情感、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提示联想、引导探究等方面改
3、进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方式。7 二、教学情景描述及分析 片段一: 师:周汝昌还记得吗? 生:就是那个一辈子都在研究《红楼梦》的年逾百岁的老人。 师:周汝昌老先生将自己称为“解味人”,你们可理解? (沉默片刻) 师:可以联想一下你们所了解的关于《红楼梦》的知识啊! 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师:你们看,曹雪芹是多么企盼有人能理解其血泪之作的真正用意啊!其实,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文人很难爽快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曹雪芹才强调他写的是:“满纸荒唐言”。这种隐晦曲折的手法叫做“曲笔”(板书)。蒲松龄也生
4、活在大清朝,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啊? 生:文字狱、八股取士。 师:就是嘛!他要写作,又要保住小命,是否也选择用“曲笔”了呢? (学生纷纷点头赞同)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努力做一回《促织》的“解味人”,走进作者内心、作品深处,算是对长眠九泉者的一种慰藉吧! 这是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定位自身角色――做作品的“解味人”,以此让学生“入境”,在二三分钟的时间内,他们即进入了一种解读和探究文本的角色,为之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是“人”,是有性情的完整生命体,唤醒他们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某些情感因素,诸如“对逝者的
5、尊重”“对先贤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7等,会让他们感觉并非身处只能被动听讲的沉闷的文言文课堂,而是一个“有情之境”,他们不但是有情之人,更是担负责任的探索者。 因此,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和阅读期待,让积极的情绪情感引起更深层的学习目的,促动更有效的学习行动。 片段二: 师:同学们认为《促织》中最为怪异之事是什么? 生:孩子化作促织。 师:嗯,就是人变成了虫,变成了“非人”。还能想到其他有着类似情节的作品么? 生:人变成大甲虫。 师:作品叫什么? 生:《变形记》。 师:是谁写的记得吗? 生:契诃夫。 师:啊?我记得
6、是卡夫卡吧? 生:对,是卡夫卡。 (全班大笑) 曾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做过调查,印象中有人读过《变形记》,因此我才大胆地在此处引起他们的联想,进行中西比较。虽然他们的回答有误,但还是值得肯定的。文学的魅力作品在于它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促织》和《变形记》中都写到了“人变虫”的荒诞情节,两部作品一早一晚,一中一西,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异化”7悲剧。 因此,老师若能建立起“跨文化”的比较意识,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点拨,无疑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学、文化的认同,也是在履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民族意识,开阔眼界,关注世界
7、的责任。 片段三: 师:故事中着墨最多的官员是谁? 生:县令。 生:华阴县宰。 师:文中有一个词最为生动地写出了这位县令的嘴脸,找一找。 (学生浏览文本,寻找关键词) 生:是“媚”,写出他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生:“杖”,写出他的残暴。 生:“呵”,写出他的蛮横。 生:“试”,写出他的阴险。 生:“赏”,写出他的自私。 在我的简单引导下,学生独立找到了文本中的精彩用词,这个教学过程,他们再次深入文本,学会从细微处来理解人物,体会作品。从他们寻找信息时的饶有兴致,回答问题时的胸有成竹,深入体会文本深意后的似有所得中,我推
8、知他们在赏玩作者的精妙用笔了。 能流传至今的古文,7多半是字字真情,字字血泪,让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细枝末节处有所发现,从而感受作品的情,感悟作品的理,品味作品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