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5202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生态学课堂与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态学课堂与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生态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掌握好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教学方法,在丰富学生生态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简要探讨生态学课堂与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生态学课堂教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4-01 生态学是基于生育与环境所开展研究的科学,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
2、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生态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研究方向,并具备坚实的实验技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与先进的生态学实验技能。为促进生态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大力度探讨生态学课堂与野外实习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生态学课堂教学方法 生态学课堂是一个多元化且非线性发展的特殊系统,各项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从而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生态学课堂教学中,应当规范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方案,以促进生态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1.1合理选用课程教材4 在生态学课堂
3、教学中,应当结合教学大纲加以深入分析,选用先进的生态学教材,将生态学基本特点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提高生态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以及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深化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生态学知识的总体效率。 1.2运用经典案例开展生态学课堂教学 在生态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学实际应用情况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合理运用,提高生态学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学相关知识,促进生态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3合理设计生
4、态学论题 在生态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的生态学论题的设置,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学课堂学习中,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点的印象并准确把握知识点。 1.4及时进行课后总结 为深化学生对生态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认知,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应当在生态学课堂教学后及时进行总结,对生态学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内容和独到见解进行提炼,并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指导改进,以促进生态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2.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中
5、,应当积极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和训练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并进行有效考核,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野外观测、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对生态学知识能够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促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2.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项目的执行靠个人单打独斗很难行得通。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较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当代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属于张扬自己的一代,个性强、独
6、断专行、不易接纳别人意见、建议。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动向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他们懂得交流与沟通,并且在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践锻炼过程中,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团结、协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共事中共同体验合作的迫切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调完成研究任务。 2.3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4 人在社会中的自我的外在表现,就是人格特征,是个人在社会变化过程中参与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保障学生在社会中得以安身立命。学生不仅要有
7、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更应当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宽容,学会真诚和信任,在社会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鞭策自己,超越自己。在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选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并完善学生的人格,坚定目标和信念,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知识能理型和创新应用型人才为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选取合理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实践,争取培养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生态学专业人才,推进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8、 [1]杜照奎,王江生.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2):81.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