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9901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浅谈对话教学中传统教学法的使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对话教学中传统教学法的使用 自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对话式教学”这一概念,教学界便掀起了一场革命。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深入,对话式教学已经成为国内教学研究的热点,成为一种“教学时尚”。对话教学作为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和折射,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倡导对话教学是否就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法全盘抛弃,二者是否水火不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合力。 一、对话教学中讲授法的运用 “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和艺术,更是教学的理念和精神”。一些教师对对话的精神理解浮于表面,认
2、为“讲授与对话矛盾,认为讲授就不是对话教学,于是排除了很有必要的讲授而纯粹进行对话。这样,所有活动都贴上了对话的标签,将对话教学直接引向了误区,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优质教学的顺利进行”5。就目前我市农村初中的生源构成而言,部分是农村地区的孩子,另一部分是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往往面临一个实际困难,即视野不够开阔,这就导致对文本中涉及的某些事物可能感到陌生,另外农村教学条件的一些客观限制也会导致学生难以体会、接受文本中的情感、精神等。讲授法作为一种应用最早、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当今依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讲述、讲解和讲演等形式的教学,只要在其中蕴藏教师对话的意
3、愿、含有互动的环节和民主平等的情境就都可以加以运用。 教学实践――《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片断 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在学生交流了自己对文章精彩之处的赏析之后,我采用讲授的方式对本文的美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师:刚才,有8个同学从不同角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文章最欣赏之处的体会与感悟,很好!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不禁惊叹,短短84个字,竟然有这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欣赏的地方。苏轼不愧为一代文豪。下面老师将本文的美点简单总结一下: 文章一美在精湛的文字。短短84个字,记叙了事件,描写了景色,抒发了感情。二美在灵动的结构。由叙夜游之事到绘月夜之景到抒内心
4、之感,环环相扣。三美在生动的描写。写景无一“月”字,却把庭院中的月色描绘得如此澄澈、静谧。四美在起伏的感情。由“欣然起行”的快乐到“念无与为乐者”的孤独到“怀民亦未寝”的欣喜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情感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本环节之前,课堂上有8名学生交流了自己欣赏、感悟到的课文之美。本文虽只有84个字,但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很多,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美点进行了赏析,可谓精彩纷呈,但不具系统性。我站在更高层面对学生活动、文本进行小结,通过小结对学生发现的美点进行梳理、概括,对学生欣赏过程中遗漏的地方进行适当补充。这样的补充与提炼,规范了表达,兼顾了知
5、识的系统性,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提升了学生欣赏的水平,有效地促进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对话教学中诵读法的运用5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语文学习要用手和舌头去联系,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时时这样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诵读法作为自古以来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它既是一种技能,又是培养学生语感、审美的重要途径。在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白话文中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散文等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诵读感知文本的情感、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实现深层次的精神对话。中学阶段是诵读成忆的最佳
6、时期,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以诵读方式让学生内化文本作品的节奏、句式、韵律、语气和情感,进而让学生与文本的语义和思想内涵对话。 教学实践――朱自清《春》教学片断 师:读文章不仅要读正确,还要注意停顿与节奏,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感情。同学们思考一下,第一小节应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 生:喜悦之情。因为春天就要来了。 生:我从两个“盼望着”看出这里还应读出作者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师:两个“盼望着”用了反复的修辞,表达了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你能读一读吗? (学生朗读) 师:读出了那么点味道,这两个“盼望着”在读的时候要体现出层次。同学们来读一读试试,首先第一
7、个“盼望着”语调读高点,第二个语调读低点。 (学生朗读)5 师:调换一下,第一个低,第二个高,再读一读,体会一下哪一种更能表达急切的盼望之情? (学生朗读体会) 师:你们觉得两个“盼望着”在朗读时该怎样处理更能表达盼春的心情? 生:我觉得第二种更好些。 师:好的。这两个“盼望着”情感上一次比一次强烈,读第二个“盼望着”时语调要稍上扬,以读出对春天的企盼。 (师范读,学生模仿老师齐读。) 师:读出味了,盼望之情蕴含其中。刚才那位同学说了还读出了有春将到的喜悦之情,从哪些词中表现出来? 生:“来了”“近了”。 师:好的,这两个词读的时候要稍加强
8、调,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朗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