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9274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浅谈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摘要:在初中阶段,结合数学教学,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造就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数学教学中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事物、提出新见解、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在初中阶段,结合数学教学,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造就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本文就自己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施教的重要条件。教师要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使其主动积极的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如果师生关系紧张,互不关心,双边活动就难以进行。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自主创新教育主张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维护者,应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发表和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4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拉进师生间的距离。课堂上,带着良好的心境,信任的目光、和蔼的微笑、幽默的语言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出一种宽松的课堂
3、氛围。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这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坚持启发式教学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
4、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中的问题或习题,主要着力让学生明白如何去想,从哪方面去想,从哪方面入手,怎样解决问题。 如七年级上学期数学(人教版)中的一个问题(用哪种灯省钱)小明想在两种灯中选购一种,其中一种是11瓦(即0.011千瓦)的节能灯,售价60元;另一种是60瓦即(0.06千瓦)的白炽灯,售价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一样,使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节能灯售价高,但是较省电;白炽灯售价低,但是用电多。如果电费是0.5元/(千瓦时),选哪种灯可以节省费用(灯的售价加电费)? 4在引导学生探讨时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问题1:灯的费用由哪几部分组成?如何计算?问题2:两种灯的
5、费用分别是多少?问题3:两种灯用多少时间的费用相等呢?问题4:猜一猜:照明时间是多少小时使用白炽灯省钱?照明时间是多少小时使用节能灯省钱?问题5:如何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问题6:(引申)如果照明时间为3500小时,则需要购两个灯,试设计你认为能省钱的选灯方案?(假设两个灯的使用寿命为3000小时。)这样通过提问、讨论,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会解决这道题,而且类似的探究性的问题都会解了,起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
6、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对定义作用的揭示,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伏笔。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的判定方法。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
7、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以上可以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