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资源

浅议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资源

ID:31448636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浅议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资源_第1页
浅议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资源_第2页
浅议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资源_第3页
浅议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资源_第4页
浅议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资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资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资源  “生活即语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常强调从生活中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产生正面影响。可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重视显性教学资源,而将语文教材作为唯一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式,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忽视了教学中的隐性资源。  隐性资源是在教学中出现的难以预料、伴随教材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的内容。事实证明,语文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隐性语文资源。教师善于利用这些隐性语文资源,能让学生获得潜在的文学功底,

2、提高语文素养。  一、以生为本,开发学生资源  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努力拓展,开发学生这一隐性教学资源,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上,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一种无形的教学资源,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其自身的生活经历,让课本知识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并内化为一种个体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学习的价值。例如,在讲到《人生的境界》时,虽然是一篇学术性随笔,说理性比较强,

3、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人生的四种境界,对学生思索人生,树立远大、健康的人生目标有很大的益处。而我们大部分的学生,生活没有目标,对于学习更是信心不足,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  学生是探求知识的主体,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和信任学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的成长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基于此,在讲授《人生的境界》一文时,先让学生从文中理解人生的四种境界及其所代表的寓意,接着让学生自由谈谈生活中的自己是人生中的哪种境界。有学生认为如果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的话将是属于人生的最低境界――

4、自然境界,而这种境界不是我们所应有的。而在校读书树立目标,学有所成,将来在社会有一份好工作,这虽然是有利于自己,属于功利境界,但是于己于社会都是有利的。有的学生也联想到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就此展开讨论,很多学生认为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功利境界,它可以上升为道德境界,因为主动融入社会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可以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虽然学生的想法有些粗糙、幼稚,但是他们能利用自身的生活体验,谈到自己的真切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经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

5、以文为本,利用教材资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凭借教材这一文本载体,将学生的学习与文本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精神连接起来,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会文本带来的深层意义,让心灵与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体现教材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以及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学魅力。5  比如,在《合欢树》的教学中,有意将母子深情、感恩父母作为情感教育的着眼点,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亲情,珍惜亲情,懂得感恩。先让学生课外查找大量的资料,将原来学过的感恩父母的文章结合起来,如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同样是写伟大的母爱,但是所表达的方式

6、是完全不一样的,《合欢树》由追忆母亲,写到合欢树的由来及其引发的思索,在行文中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而《我的母亲》从正面追忆母亲,写母亲的勤劳诚实、热情真诚、宽厚忍让、坚韧刚强,对子女的一片殷切之情。这样一来,教材资源就得到了深入的挖掘,让学生对不同文本有了一个更深入的对话和了解,在学习中收获不一样的感受。  课外阅读材料是对文本资源开发的一种补充和超越。比如在教学感恩父母、珍惜亲情的文章时,让学生收集类似的文章在课堂上介绍给同学,或者每周让学生抄写一篇与课文题材相关的文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

7、兴趣,又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文本,也丰富了教材的内容,让语文教学由教材向课外延伸,既活化了教材内容,也开发了教材资源,一举两得。  三、以师为导,重视生成资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不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要发挥“导”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而且要疏导、导演。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说得不亦乐乎,但这样令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做“导”师,才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变“教”为“导”。5  学生是充满情感、灵性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

8、出现师生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这时教师应该重视这种生成资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用赞赏的态度接纳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灵动火花,使课堂真实和动态化,并在这种生成的状态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比如,《致橡树》一诗塑造了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这一对意象要让学生理解透彻的话,必须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在课堂上,让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