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诗文绮丽的世界

走进古诗文绮丽的世界

ID:31448102

大小:10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0

走进古诗文绮丽的世界_第1页
走进古诗文绮丽的世界_第2页
走进古诗文绮丽的世界_第3页
走进古诗文绮丽的世界_第4页
走进古诗文绮丽的世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进古诗文绮丽的世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走进古诗文绮丽的世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留给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文,这都需要靠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光大。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语文课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过渡,从初中开始,学生开始更多地接触古诗文,因此这个阶段的学习古诗为以后学生对文言文,乃至于语文的兴趣打下基础。  然而,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堪忧,学生们碰到这些“之乎者也”眉头紧皱,头摇得像拨浪鼓,不想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好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好文。目前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死记词义、背翻译、背文章,往往学生学完了一篇古文之后,七零八落地只记得某些

2、重要字词的意思、某些重要的语法点或者某些句子的翻译。一篇脍炙人口的古诗文被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这难道就是我们学习古文的最终意义吗?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宝贵财富的应有态度吗?是我们对千百年文化成果的传承吗?  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主要原因是教师把古诗文教得太难了,让我们回归文本,走近刘禹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走近苏东坡“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月下庭院;去感受柳宗元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凄凉与落寞;去体味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雄心壮志,让我们走进古诗文瑰丽的世界。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而”7字作为文言虚词,用法有很多种,学生们总

3、是难以记住,虽然反复背诵用法和意思,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记不住,或者换了一句话就不知道怎么用了。其实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文章,每读一遍,对文章的理解就多一点,通过自己理解文意的方法来理解课文,比教师讲解无数遍才记住的方法要好得多。  学习古文,就是要读,古时候的夫子们就是带领弟子们不停地诵读,甚至用唱读来理解文章的意思。在学虚词“而”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理解不同句子中“而”的意思,以如下例子来解释。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东坡的“峨冠”和“多髯”之间的“而”字是什么意思?其实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大概意思:“中间戴着高高帽子长着很多胡须

4、的人是东坡”,“戴着高高帽子”和“长着很多胡须”都是相同的元素,所以可以看出这里的“而”表示的是并列的关系,可以直接不翻译。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这里的“而”是什么意思呢?对该句子的理解是“我曾经整天地想”,那么对应的文言文应该就是“吾尝终日思”,“吾”是“我”,“尝”是“曾经”,“终日”是“整天”,“思”是“思考、想”,“矣”是语气词,那么这句话其实就不需要“而”,如果非要起作用的话,就是放在表示动作状态的状语和动作词中间的一个标志,表示状语修饰动词,故此处的“而”可以不译。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该句子的理解是“世上先有

5、伯乐,在此之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常有,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与“伯乐不常有”7是相反的,这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而”可以翻译成“但是、却”的意思,表示转折。  其实,通过诵读,第一遍可能会觉得古文晦涩难懂、十分拗口,但是读第二遍、第三遍,顺畅了以后,就会慢慢地开始去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理解意思之后,猜出某个字、词的作用和意思就简单了。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把一个字的不同用法归类、总结,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文,并且自己发现知识、发现学习的方法,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善于质疑,温故知新  在教学《论语》的时候,有学生问“人不知而不愠”中的“知”是什么意思?

6、难道是不知道的人就不生气吗?不知道什么呢?什么都不知道不就是傻子吗?傻子不生气,但为什么又是“不亦君子乎”呢?  论语的语言本来就是只言片语,没有上下文可以去看说话的情景、场合,所以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并且在解读《论语》的论著中,不同的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因此,这里的“知”怎么理解,也是有很多说法的。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教学参考书上的理解“‘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教师这时候告诉学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别人不知道我,我不会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吗?”这样的解释是可以行得通,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遇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7、知也”的“知”又是通“智”,学生在学习这两个“知”以后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前面的不可以通“智”呢?  学生们提出这个疑问不是不合理,其实在“人不知而不愠”中,“知”为什么不翻译成“智”呢?联系前面两句,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是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7是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为什么就不能和“智慧”“学识”有关呢?“人不知”如果理解成为“人不智”或者“给他讲解完一个问题后还是不知道”,这里的“不愠”也是合理的,“就算遇见愚笨的人或者不开窍的人,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所为吗?”这个解释不仅符合前两句都是对学习的言论,而且更加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在教

8、学《桃花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