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7927
大小:10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质疑让课堂走向真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质疑让课堂走向真效 当教师的“教”只是“灌输”,学生的“学”只是“记忆”,教学就走向了绝境,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教学该是有“疑”而学,有“问”而教。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实践的增加,在小学的基础上,初中生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在内的言语能力必然得到很大的发展。可是事实上,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沉默无语,即使有所表达,有的也表现为思维的混乱。笔者认为,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无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无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味地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关。 实践证明,课堂上养成质疑的习惯,能让学生动起来,能让课堂活起来。因为,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开始从经验
2、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步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 一、教师质疑学生 青春期的学生一般喜欢挑战自我,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所以在课堂上笔者常常通过“追问”,让他们“接招”。“接招”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被调动,被激活。看《背影》教学片段: 师:朱自清的《背影》被誉为“天地间第一至情文学”,下面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叙述一件什么事情,来传达他最真挚、真实的情感的。 生:父亲送即将去北京的我。5 师:讲述的也就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亲人间送别的事情,我
3、们很多同学可能也经历过。但文章却深深打动了我们,为什么呢? 生:描写很细致。 师:是,细节动人心。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呢? 生:帮我买橘子的细节。 . 师:具体哪些文字扣动了你心弦? 生:蹒跚、探、爬、攀、缩。 师:这些词为什么能打动你? 生:这些词写得很生动,把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表现出来了。 师:你的父亲可能也曾经为你做过触动你内心的事,但现在回想起来,你可能不会像作者这样动情地讲述。而且这样动情的细节,其它文章中也有过,但为什么这篇文章被评为第一呢?(引导细读全文,把事情、情感放到大背景中,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再读全文后):
4、是不是与作者的经历有关?我觉得第七段写了看似与买橘无关,但与作者情感联系紧密的背景文字。 这里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咬文嚼字,积极思考,获得情感体验,并让学生把阅读所得传达出来。 二、学生质疑学生 课堂上安排“生生互评”、“生生质疑”,能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能培养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表达的能力。特别是“生生质疑”,能让他们思维更为严谨,认识更深刻到位。看《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探究问题,体会主旨,培养质疑习惯和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设计问题感悟主旨及文章特色。 学习过程: 1.交代
5、本课设想。本课不是老师设计问题,而是学生设计问题。以组为单位,选择认为最有价值的两个问题来向其它组同学提问。 2.自主阅读,准备至少一个问题,问题要能帮助同学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3.小组交流,准备至少两个对于认识文本有价值的问题。 4.全班交流。先选两组板书,之后其它组补充。再让学生选择对于感悟文章主旨等有价值的几个问题重点交流。 5.教师总结评价 这一课是略读课文,把问题的设计交给学生,让他们体验提问质疑的快乐,学生热情很高。从设计的问题看,很多同学把握了学习的重点。而且由于可能要像老师那样释疑,他们准备的答案比以往要完美。 三、学生质疑师生
6、 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最后,我一般会设计“质疑”环节,就是在前面交流的基础上,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需要问老师同学的,这时提出。很多有价值的“火花”常常在这个环节碰撞产生。先来看《晏子使楚》教学片断:5 生1:“晏子避席对曰”中,为什么要写“避席”这个细节? 生2:“避席”理解为“离开座位”,表明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他仍不忘君臣之礼,可见他的沉着,懂礼节;同时,这个过程中他可能就在思考如何应对,为自己思考对策争取时间。可见他的机智。 再看《我的母亲》教学片段: 生1:我觉得母亲和妹仔读书流泪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她们感同身受,想到她们作为女子也有很多冤屈。
7、不知对不对? 师:这是在真正体会了作者情感之后,你有了新的认识,老师觉得有道理。 又如《小石潭记》教学片段: 生1:在前面的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作者还是比较愉悦的,但到文末突然显得忧伤了。是不是有点突兀呢? 生2:这与他的经历和当时的背景有关,他想“寄情山水,排遣愁怀”,但内心还是忧伤的。 师:我觉得并不突兀。我们看,作者一二自然段,写的景确实能使人心情愉悦,再看第三自然段,“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流的曲折悠远,扣动作者的心弦.让他内心的忧伤油然而生。可能他会想到自己坎坷的仕途,渺茫的前途。后来坐下,又感受的环境的凄清,自然悲
8、从中来。 四、师生质疑文本5 我们学习的文本有的也并非尽善尽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