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6790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0
《说“空灵”和“淡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说“空灵”和“淡远” 宗白华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苏东坡诗云: 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 在山阴道上行, 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
2、美感诞生的时候。 人们说“空灵”,实际上重在“空”;“空”的方面有,“灵”的方面少乃至阙如。学生有时拿《菜根谭》练作文,我说其中有“毒”,先要去“毒”才可拿来练。学生问什么“毒”,我往往要做很多解释,其中的核心就是该书“空”多,“灵”少。 “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是“灵”7的核心。陶渊明和王维的诗,“空”而有“灵”,充满生意,不论是个体生命也好,还是自然宇宙之生命也好,他们的诗中都充满了活泼浩荡的生意,而且都达到了个体生命和万物的生命融为一体的境界,是一种愉悦式的闲适。这和后世的一些诗是不同的,比如梅妻鹤子,笔者认为林逋并不是和自
3、然融为一体,而是一种生硬的矫揉造作,其境界和陶渊明、王维无法比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里辛苦中有愉悦,劳累中有自由――愿无违,整个生命是充实的、自然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把自得自由的生命表现到极致。这里我们看到生命的凄冷和虚无了吗?当然,在陶渊明以至整个魏晋的诗中,确实有一种悲哀;但是,那是“人”“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是对生命短暂的清醒认识。因此,魏晋的“悲哀”并不能以消极论,反而是历史的进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
4、浣女,莲动下渔舟。 洁净澄明中,是盎然的生命,是欣欣然的生活。 “空灵”的思想渊源应该是道家佛家,他们的“道”是建立在天地自然和心灵的契合之上的,寻求解放心灵;“实”的思想渊源在儒家和《易经》,他们的“道”是建立在社会人事品德仁义之上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积极的“人”7的现实的生活。 说“空灵”时,人们总是论及空间的长度、广度、高度的无极,实际上还有时间上的无极,乃至各个维度的无极。从古至今,人们好谈论王维的“雪中芭蕉”,若用空灵解释,它是对时间、理性的突破,以美的原则构思,按心灵的映像表现。
5、再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这里的“桂”有人解释为草本之桂,也有人说是四季桂,都是谬说,把好好的一首诗给讲歪了。本诗的“桂”其实就是秋天金桂丹桂之“桂”,乃至是“山寺月中寻桂子”中的“桂花”。春天而感觉到秋桂,春夜能听到秋天桂花簌簌落地的声音,这就是“禅”味,就是面南望北斗的境界,就是“神会”,是“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在春天的山谷中能嗅到秋天桂花的香味,听到桂花落地的声音,这是心灵宁静、精神通彻宇宙的境界。王维要表达的就是这种“理性”,这种境界。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艺术家通
6、过“象”,通过联想、想象、暗示等,表达心灵与宇宙的契合,表达那种顿悟;只不过这种“理性”是通过非理性的表象表现出来的。 “淡远”与“空灵”类似但不同。淡,是涤洗俗欲脱去纤?;远则是高远。 谈“淡远”,人们多谈韦应物。恕笔者鄙陋,我认为,在唐朝,王维、柳宗元比韦应物更“淡”,王维追陶渊明属于“恬淡”,韦应物和柳宗元属于“冷淡”,而且,柳宗元比韦应物更“冷”更“淡”。7 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比不上“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之“淡”,它没有了王维的那种安然宁静、那种生命的坦然接受,更没有了那种生命中的光辉灿烂;与陶渊明相比,他没有“暧暧
7、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那种充满生趣、那种和平安宁的景象。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能感觉到“怨懑”的,这里有自我放任的意思,虽然不似“独钓寒江雪”那样的孤傲,但却一样的清冷,不是吗?――“幽草”却生在“涧边”,“黄鹂”却鸣在“深树”。这和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没有了一丝生机一丝生趣固然不同,但清冷,仍然是其基调。 我们比较一下柳宗元和陶渊明的两首诗――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归田园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8、。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陶渊明的世界,哪怕是“草盛豆苗稀”,但是“带月荷锄归”7表现的是宁静和对田园生活的陶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