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ID:31440495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_第1页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_第2页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_第3页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_第4页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几点做法;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转变教育观念为

2、先导。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和热情。教师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引导、鼓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习的探索者,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探索、创造的机会和舞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让他们享受自己思考的成果,让课堂充满生机。  2.让自学和讨论成为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拓宽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学,自己先找问题,自己先解决。这个过程正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如学习“完全平方公式

3、”5?时,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得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2m-3n)2=4m2-12mn+9n2,(-2

4、m+3n)2=4m2-12mn+9n2。  3.以开放性教学及现代教学手段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当前开放的社会需要的是开放型、创新型的人才,课堂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广泛相结合,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注入活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

5、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时,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状”5,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为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教学时可预先准备几对相似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或测量对应元素的关系,然后直观地得出: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就是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符号“∽”,读作

6、:“相似于”,记作:△ABC∽△A′B′C′,如图所示。  反之亦然。即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性质)。  2.培养想象力。向现实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人的想象因素。如在“合并同类项”的学习中,让学生玩一个游戏:任写一个两位数,交换十位和个位数,得

7、到一个新两位数,求这两个两位数的和。做完后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规律对任何一个两位数都成立吗?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应用意识。5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挖掘出比常规认识更深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突破和创新。是创造型建设人才必备素质之一。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思维的发展和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到多种结论的发散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

8、后,没有固定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确定未知结论,并这个过程充分去求解这些未知结论。揭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益的尝试,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如学习“切线的性质”例:已知△ABC,P是边AB的一点,连结CP,要使△ACP∽△ABC,只要加上什么条件即可?(至少写出三种方案)方案一:(∠APC=∠ACB)方案二:(∠ACP=∠B)方案三:(AP:AC=AC:AB)。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