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感恩现状之思考

对大学生感恩现状之思考

ID:31439459

大小:10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0

对大学生感恩现状之思考_第1页
对大学生感恩现状之思考_第2页
对大学生感恩现状之思考_第3页
对大学生感恩现状之思考_第4页
对大学生感恩现状之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大学生感恩现状之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大学生感恩现状之思考  纵观目前中国整体教育模式,感恩教育长期处于荒漠地带。高考前“高考”是绝大部分中国家长和学校教育孩子的唯一动力,通过高考后家长“功成身退”,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数量成为了学生和高校老师追捧的对象,长此以往,学生进入社会后感恩意识淡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弱,甚至出现了比“富二代”更严重的“啃老族”。这些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教育的孩子,从小处着眼,他们是父母未来的依靠,在将来还必将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从大处而言,他们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未来的顶梁柱,中国对内的社会发展、对外国际地位的提高都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因此,重视感恩教育是高校工作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

2、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引言  在新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贫寒学子毕业后诈骗资助者千万,上演了一场新版“农夫与蛇”的故事,这让笔者想起之前网上所报著名歌手丛飞一生助人,生命垂危之际探望者却寥寥无几,如此冷血无情之事发生在这些所谓的国家栋梁身上,真让人无比寒心!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笔者以南京某高校为例,结合笔者自编问卷并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本科学生共150名,有效被测试者145名,以他们的感恩意识为调查中心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希望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以寻求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8  (二)问卷分析  问卷总共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年级、性别、专业、

3、家庭状况、学习成绩等;第二部分包括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以统一标准整体评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  分析表1可知,51.72%的大学生会打电话回家报平安,6.90%的大学生不知道父母双方的生日,17.24%的大学生没想过计算自己的花销,10.34%的大学生从不帮忙做家务,3.45%的大学生从未考虑过报答父母。这些比例表明,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不懂体谅父母,大部分学生能够感恩父母并从内心希望报答父母。  分析表2可知,68.97%的大学生会视情况而帮助有困难的同学,65.52%在接受他人帮助后会再去帮助他人,68.9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一开设感恩课程,58.62%的大学生认

4、为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58.62%的大学生说不清报效祖国对于自己的意义。总体而言,大学生是理性的,他们会视情况而帮助他人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他人的帮助,但是他们说不清报效祖国对自己的意义,这是高校工作者应该深思的一件事。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孔子曾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接受父母养育却不知感恩,那跟养狗养马没什么区别。然而,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脱离家长的管教,如同脱缰野马自由散漫,逃课、上网、奢侈消费、视父母如取款机,对父母、老师等毫无感恩之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无视感恩8  有些大学生体会不到父

5、母挣钱的辛劳,他们追求时尚,崇尚消费,“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1]他们将父母视为取款机,为了能从父母那里取得金钱而不惜使出浑身解术。回到家后,他们常常以学习为名而逃避家务,将自己伪装成勤奋好学的样子。实际上,他们在学校里常常成群逃课,在宿舍上网或者逛街购物,只有老师点名或者划重点时才迫不得已去上课,学习成绩60分万岁,甚至为了追求及格而作弊;即便是人在课堂,也是心在手机上,有的甚至随便进出课堂,不懂尊重老师,而是热衷于对老师穿着谈吐品头论足。所以他们在择业时往往只考虑个人利益,工作中视同事为工具,对他人的帮助不会感谢。有些接受社会捐助的学生竟然说,“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所图

6、的,我的工资不高,不能够帮助别人。”  (二)不会感恩  更多的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却不知如何表达。他们明白父母的艰辛,也知晓大学生活来之不易,所以他们的感恩方式局限于取得好成绩回报父母。其实,适当的言语关怀、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有时候比空虚的分数更让父母感动,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仅有51.72%的学生会打电话回家报平安。同时,由于和老师的接触往往只有上课45分钟,且大部分大学都是一个专业集中上课,即便内心想对老师表达感恩之情,也会因为害羞、家境贫困或者其他原因而未能实现。而那些接受社会资助的贫困学生往往因为缺乏与社会机构的联系渠道也无法感恩,他们更倾向于将感恩之情藏于内心,希望通过好

7、好学习回报社会。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透析8  研究表明,人的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在早期发展中对自己父母或养护人的价值标准加以内化;第二个阶段是人在扩展了公共生活中由于不断做出同情共享的反应而掌握价值标准;第三个阶段是人能够主动判断、选择价值标准并加以持守。[2]可以得出,家庭是学生初识感恩的摇篮,学校是学生在血缘关系外进一步了解感恩的奠基石,而社会则是检验学生感恩意识的“试金炉”。令人难过的是,有些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助学岗位挑三拣四,有些人视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