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组合静校正技术在灰岩区的应用及效果

优化组合静校正技术在灰岩区的应用及效果

ID:31433089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优化组合静校正技术在灰岩区的应用及效果_第1页
优化组合静校正技术在灰岩区的应用及效果_第2页
优化组合静校正技术在灰岩区的应用及效果_第3页
优化组合静校正技术在灰岩区的应用及效果_第4页
资源描述:

《优化组合静校正技术在灰岩区的应用及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优化组合静校正技术在灰岩区的应用及效果  摘要:静校正问题在灰岩区地震资料中尤为突出,随着近些年灰岩区地震勘探项目的不断增多,急需总结出一套适合灰岩区静校正的方法。文章从分析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层析法折射静校正、波动方程波场延拓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入手,结合灰岩区资料的静校正特点,对比总结出了几套组合静校正技术,最终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灰岩区;优化组合;静校正;地震资料处理  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0-0056-02  在地震勘探

2、资料处理中,静校正是实现CMP同相叠加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着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剖面的垂向分辨率,同时又影响分析叠加速度的质量。灰岩区往往都处于复杂的山地,表层结构差异大,低降速带不稳定,静校正问题相当严重。由于地表复杂、高程变化大、近地表低速层横向变化快,在山谷等地带有较厚的低速坡积物,而在山顶则有老地层出露地表,使得近地表模型难以建立,静校正量难以准确求取,此外,因干扰波发育,信噪比低,导致初至拾取难度大,如何解决好静校正问题是处理的一大难点。常规单一的方法求取静校正量基本不可能,迫切需要总结一套组合性强、

3、优化度高的静校正  技术。4  1组合静校正技术  1.1基准面静校正与多次剩余静校正迭代  在低速带或风化层的厚度和速度有较大变化的灰岩地区,应用井深校正、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相结合的基准面静校正(也称一次静校正),即在一条测线上选择一个基准面,把测线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都校正到这个基准面上,并把基准面以下的低速带速度用基岩速度代替。基准面静校正需考虑两个问题:基准面的选择(选择近地表的平面、斜面甚至是曲面的浮动基准面);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建立(充分利用微测井资料、小折射资料或大炮初至折射波)。  1.2折射静校正与剩余静校正迭代  折

4、射波静校正是目前消除长波长静校正的有利方法,但对野外采集记录要求:单炮记录要有良好的折射初至;准确提供精确的地表测量成果。主要步骤:拾取初至信息;计算折射静校正量;进行单线分离高低频处理;应用高频分量作为浮动基准面,进行多次剩余静校正迭代。  1.3层析法折射静校正与剩余静校正迭代4  与现有的折射方法相比,层析法将地球看作更复杂的模型,通过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计算静校正量。层析运算包括一个正演过程即计算每个炮检距的旅行时间和一个反演过程即用回折波或连续折射直达波,交互反演近地表的速度变化,更新速度模型。通过若干次迭代(每次迭代都是一

5、个射线追踪、剩余时间计算和速度更新的周期,效果如图2所示)得到一个平滑的速度模型。一般来讲,根据不同的初始模型和不同噪音水平的初至时间,经过多次迭代后近地表模型基本稳定,然后计算静校正值。该方法是一个速度反演过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演出较可靠的表层速度模型;射线追踪的地震波传播路径与实际相符;可根据速度模型确定可靠的低降速带底的高程。  主要步骤:拾取初至信息;层析反演计算静校正量;进行单线分离高低频处理;应用高频分量作为浮动基准面,进行多次剩余静校正迭代。  1.4波动方程波场延拓静校正与剩余静校正迭代  灰岩区表层速度一般很高,

6、地震射线在近地表的传播路径不再是垂直的,表层速度的横向变化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常规的静校正技术不可能解决此类近地表的地形校正问题。当近地表随即散射干扰严重时,采用波动方程延拓基准面校正是最有效的。  波动方程静校正的实现过程是:将基准面置于地表之上,从地形线以下的某个深度出发,在共炮点道集中,根据菲涅尔原理和检波点的空间位置,以检波点接收的数据作为二次震源,采用上行波正向外推,将检波点延拓到基准面上。在基准面与地形线之间填充一套新地层,新地层的速度接近于直达波的速度,这样不致使波场在起伏面上产生人为的干涉效应。然而,在此延拓过程中

7、,炮点仍在起伏地表上,根据炮点和检波点的互易原理,将数据重新分选成共检波点道集,采用下行波反向外推方法,将炮点延拓至基准面上,从而实现波动方程基准面静校正。  2应用实例及效果分析4  镇巴灰岩攻关区块地形起伏很大,地表切割剧烈,高差达1600多m。表层结构复杂,低速带厚度为0~3.37m,降速带0~13.07m,速度横向变化大,出现低降速带缺失,灰岩大面积出露出露,速度高达4500m/s以上,没有连续的折射层。基于以上因素导致静校正量变化大,如何精确解决静校正问题,做到既解决了长波长问题,保证构造的真实性,也能解决短波长问题,保证同

8、相叠加,提高资料的信噪比,这是本区静校正处理的难点。  3结语  对几个静校正问题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做了一些浅析和探讨,对症下药地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静校正方法,可以很好地改进叠加剖面的品质。静校正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精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