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13438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探讨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最好机会,也是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质量和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怎样的课堂提问是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学生们所厌烦,取而代之的是合作、探讨、辩论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们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积极地寻找和探索能让学生找回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一、现今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弊端
2、(一)太过详细的细节提问 有些问题不是学生不理解,而是详细的问题已经了解,没必要再问老师了,而老师总是喜欢拿一些细微的问题来提问学生,给学生一种明知故问的感觉。这种提问往往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致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感觉上课是一个很煎熬的事。 (二)陷阱提问5 老师设计好陷阱,然后引导学生跳下去。然后自己再说出正确答案。这种提问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学生会产生即使回答了答案也是错误的想法,只不过是老师设立的陷阱。老师这样做会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而学生则会一点点地丧失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随口而出的提问 这种提问往往是简单而又直接的提问,用来考察学生是
3、否认真听课还可以,对激发学习兴趣一点帮助都没有。老师随口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都是一些浅显的东西,学生也许会不屑回答,觉得这些问题考试是不会出现在试卷上的,都是一些不听老师讲课自己也能自己悟出来的知识,就像数学上的“1+1=2”一样。 二、怎样做到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一)抓准教学目标,找好难点、重点 如《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辩论,孔子也不能分出谁是谁非,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重点不是两个小孩谁的观点对,而是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同时告诉了我们做人应该谦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许多学生读完文章后,都
4、会选择支持一个小孩的观点,而不会考虑这篇文章体现出的真正含义。可见课堂提问抓住重点、难点的重要性。 (二)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提问 如《孙权劝学》一文中一开始写道,初,权谓吕蒙曰:“卿当今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才开始学习。文章的重点就是孙权是怎么劝说吕蒙学习的。老师就可以抓住“劝”字进行提问。 如果知道孙权是怎么劝吕蒙学习的,那么对学生来说也就真的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了。 (三)于矛盾初设问5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作者在寂寞苦闷的情况回忆起童年的生活。于是在告别百草园时,不禁发出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杂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的感叹。在
5、我们的理解中“似乎”和“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是矛盾的。为什么说是“似乎”后又说“确凿”。 鲁迅先生的这种矛盾写法不只用在了这一篇文章中,还有另一篇文章也运用了矛盾的手法,那就是《孔乙己》,当中有一句写到“孔乙己姓甚名谁?”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很多人对此提出了疑问。教师讲课时学生一定也会提出同样的疑问,老师可以先不回答学生的问题吊学生的胃口,然后老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这样在一个矛盾点处设立问题,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但应注意设立的“矛盾”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要故弄玄虚,把学生的思维弄混。 (四)语文课堂提问的难度 教师提问时,应该合理安排提
6、出的问题的难度。对学生提问时,应该做到由简单到困难,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刚开始就很有难度,会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不知如何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教师提问时尽量带有凸现感。要有一种“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感觉,由低到高地让学生去摘取知识的果实。 教师提问时要具有涟漪感。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水纹一圈圈展开,就像知识一样,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想问题不要只局限于书本,也要在问题能涉及的知识面上进行思考。尽量让问题最大可能的接近正确答案。5 (五)语文课堂曲折式提问的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要具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
7、一直是直来直去的,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不愿意动脑思考,妨碍了学生大脑思维的发展。如果把“直问”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曲问者,活问也,问题多拐个弯,学生要多动一个脑筋,才能作答,因而较能活跃学生思维。” “曲问”往往是老师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在提问上欲擒故纵,就像放风筝是一样的道理,风筝飞得再远,线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曲问”也不要太过于“曲”,如果太过曲折的提问,可能让学生出现理解偏差。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三、总结 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如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