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07185
大小:58.5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浅议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历史要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基于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词:历史课堂;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创新
2、意识,这是当务之急,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一、激发想象,培养创新意识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该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和独创性人才。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做。优化学生的创新心里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辩。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最近央视热播电视剧《精忠报国》,教师可设计这样的
3、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岳飞为什么班师回朝?假设你是当时的抗金主帅会怎么办?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作答,结果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打开了。学生不仅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就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一定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也会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学生创造性
4、和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在智能,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内驱力。二、突破常规,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其本质特征是突破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限制,突破求同思维定势。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依常规,大胆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
5、的见解。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并且进一步把这个结论理解为:落后就会被打败!对此,有学生产生疑问,觉得这个结论有不妥的地方,但又无法进行科学的论证。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这样来论证: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固然是落后的,但中国的GDP占全球GDP的1/3,比美国现在占的份额还多,但中国确实是被打败了。1949年,中国在世界GDP中所占份额只有不到1%,然而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摆脱了帝国
6、主义的奴役,甚至紧接着又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至于在接下来的相当长的时期内,虽然中国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没有哪个发达国家胆敢轻易对中国动武。由此可见,“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打败”这些结论带有武断性。再如,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常规思维一般都从刘备求贤、爱才的角度去认识。但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对此教师要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讨论。其实,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假如没有“徐庶回马荐诸葛”,没有刘备“三顾茅庐”,那诸葛
7、亮岂不是要一辈子高卧隆中吗?帮助学生意识到,当今社会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许多成才、发展的机会,一定要抓住机遇,施展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千万不能因等待而坐失良机、误了前程。三、转变观念,培养创新能力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通过收集资料、综合分析,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本内容与
8、当地的实际联系起来,通过采访、社区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比较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的变化,加深对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认识。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敢于打破“常规”,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