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0232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摭谈英语教学中问题生成与疑难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摭谈英语教学中问题生成与疑难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摘要:培养问题意识,创设疑难情境是英语课教学中教与学相得益彰、互相提高的重要方式。本文力求从疑难情境创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从多方面理解英语教材中的表象言语,结合现实中的相关事例。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提升能力,冲破权威的约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书本和权威,达到发现问题的目的,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发现问题问题意识疑难情境 英语课中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
2、识基础和自身状况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提升能力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是英语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中的核心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转变学生以往英语学习方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在英语课的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疑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基于问题的教学,关键在于要设置有效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焦点所在。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3、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4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后,一旦教师创设疑难情境,他们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对于创造性较高的学生来说,一旦发现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产生一种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驱使下,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励他们进行积极自主的思考和创造,直到解决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对此,教师要注意两
4、点: 1.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要让学生知道,有价值的问题应是独特的、有个性的。问题既要“预设”,但更多的应该是“生成”。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思维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循着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思路进行探究。如果这样,就不是设置问题,而是设置陷阱;那也不是引导探究,而是“引人上当”。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提出问题,按照学生的思路引导探究。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理特点与大人不同,所以看问题的眼光、看问题的角度和大人会有所不同。他们会发现什么问题、会提出什么问题,
5、教师事先都心中无数,很难把握。 2.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英语课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英语行为与言论都具有地域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要理解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力求“条条道路通罗马”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英语服务,这是英语学科所达到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力求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问题4,设置出课堂问题的大致流程,并要引导学生及时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把英语理论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做到知行统一。唯此才能真正实现思想
6、英语课的创新教育,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问题意识,创设疑难情境 探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探究,“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学习的核心。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到的疑难和问题。思维本身就“是探究、调查、熟思、探索和钻探,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总之,思维就是疑问”。 但是,由于受英语主流的影响,学生对书本过于顶礼膜拜,对教师敬而远之,这种观念和心态促使他们不敢怀疑,也不会怀疑,因而也就没有问题;同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普遍缺乏问题意识。既然如此,学生也就无
7、法开展探究学习。斯腾伯格曾指出,学生不能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经常是因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对此,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1.培养问题意识。“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敢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
8、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让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从而冲破权威的约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书本和权威,达到发现问题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在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