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

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

ID:31399341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9

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_第1页
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_第2页
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_第3页
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_第4页
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  摘要:翻译学学科的理论建设以及理论拓展是译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译学理论研究者面临的一个的重要任务。语篇翻译过程中特定词句语境化意义的生成,必然是一个由视域导向的多维度的心智活动。因此,具体翻译操作中可将实践主体对典型单位操作的心理表征与操作理据纳入相应的理论范畴进行阐释,并由此提出“多度视域”这一理论范畴,其研究具有理论和方法论双重意义。  关键词:文本;翻译;视域理论;表征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46-02  一、引言  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任

2、务是要求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成果的转化,其特点应体现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能被广泛运用的可操作性,并能进行有效的阐释与印证。译学理论研究还应兼具系统性、可表征性和可操作性,具体表现为:翻译理论研究者通过对译文、实践主体的操作理据及心理表征的研究,对翻译活动进行理性总结。就翻译学框架理论研究而言,已经取得了一些建设性成果,如刘宓庆从美学视域和语言哲学视角对译学理论展开了富有成效的讨论;谭载喜则从方法论层次进行译学研究等。但若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译学研究须遵循宏观――中观――微观的框架基础,并拓展理论范畴,从而加深对翻译活动本质的理解。8  二、视域理论的运用  (一

3、)哲学中的视域理论  “视域”一词最早源于尼采和胡塞尔,指一个人的视力感知范围和阈限。视域是开放的无限的,可随主体的运动随意延伸,其边界永远无法达到。胡塞尔认为视域就是提前标示出的潜能,与意向或意指有关联。  现象学的视域理论可以用以解释翻译过程的心智运作特点和机制。在语篇或文本翻译理解过程中,通常某个特定语词或概念意义的意指对象是由语境决定的。所谓的“语境”就是译者所能感知的一种关联性视域所及范围中某个(些)特定的东西,译者必然要将其视域前后左右、上下里外延伸,去寻求语篇或文本中那些或显或隐的“作为某个处在联系之中的东西”,这种联系之物是语境的具体化表

4、征。从这种意义上说,“语境”不是抽象笼统,只可感知不可言传的模糊之物,而是可以呈现于视域之中的,且可以对其进行感知、想象和判断之物。但不同译者感知的视域范围有异,对视域延伸所及之物的关联性程度的感知也会有所不同,这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从原理上说,语境决定语词或概念语义的认知机制就是一种视域延伸过程中的基于经验感知和判断等的意向性活动,即寻求语境化意指意义的过程,不是一种单一或单向的视域感知活动,而是一种多向度的确定关联性的往返视域活动。  (二)“言内视域”与“言外视域”  就对空间事物的感知而言,也有内外视域之分。外视域是非能直观到的可能性,

5、并无具体范围,具有不确定性,并随我们不断获得新视域而转变成内视域。8  在语篇翻译中,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可决定语词或概念的意义生成。前者是指语篇或文本显性发展中可直观的语词或语句,它直接呈现于译者的视域之中而被经验到或感知到,相当于“内视域”。言外语境是指关联性情景语境和历史文化语境等,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潜能性,它以非直观的方式或以泛化的方式存在于译者的感知域之中,对不同的译者来说它所能呈现或被感知的幅度或程度可能不一样,相当于现象学理论中的“外视域”,是一种被不断获得的可能性,故对语篇意义的语境化生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引入“视域”(visions)

6、这一概念,并区分“言内视域”和“言外视域”的概念。这是因为传统的语篇翻译理论中,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或情景语境等)的划分纯粹是对主体所感知的对象物的分类认识,是对客体存在的简单分类;其不足是没有从理论上将译者主体思维过程中的感知能力、感知运动、感知维度形式等与感知的客体融合起来,并对其关系等作出理论化和系统化描写。从本质看,语篇翻译过程中特定词句(概念或命题语义)的语境化意义的生成,必然是一个由视域导向的多维度的心智活动――“多度视域”。  三、“视域”的范畴化与概念化  翻译研究框架下考虑“视域”8理论,是对实践主体的操作理据和心理表征的实证研究,也是

7、对语际转换过程中文本意义生成机制的系统研究。卢卡西维茨曾指出过,每一个科学真理,为了被了解和确证,必须赋予人人知晓的外形。翻译活动的规律要被知晓,就必须有其特定的表征形式,而范畴化与概念化则是重要的表征手段。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之网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范畴把认识的成果凝结起来,如同打上一个个结,这样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之网中理出个头绪来,即把事物、现象的本质反映出来。  范畴化和概念化密不可分。两者的区别在于:范畴化强调对实践主体对客体不同属性的概括,是主体把握客体反映出的认知模式的过程;而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概括和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  翻译中通常要求译

8、者能在忠实传达原作内容基础上创造性地赋予文字生命。这种规约性的表达可视为宏观的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