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7161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浅析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数学科目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但由于该学科的固有属性所致,学生很难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消化和理解,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育的初级阶段,很难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微课教学模式开始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该模式以其快捷、方便的特点,对实体课堂中小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的疑难点进行了补充和弥补,从根本上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一、微课教学内容介绍 1.微课的内涵分析基于教育
2、领域的视角,微课概念有待清晰。目前,微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微课程、微视频等,其固有属性集中表现在一个“微”字,能够在短时间内融入大量的教学内容。笔者根据自己对微课教学实践的总结,对微课内涵进行了概括。即,教育行业人员开发的5-10分钟长度的微课,是指能够被重复应用于教学的动画资料以及视频资源的统称。 2.微课的功能分析视频是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再用其他动画材料进行辅助,继而由任课教师对微课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除此之外,微课能够将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处理,以短小精悍的特征被广泛应用于教育
3、领域。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个微课可以同时穿插在一堂课程中,而每个知识点都能够显示在一个微课中。4 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路径 1.应用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上课虽然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然而若是老师从头讲到尾,不问学生对知识点是否有疑问,那么,这样的讲课方式是枯燥无味的,对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对老师来说则是失败的体现。因此,在讲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来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增进彼此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在对微课进行录制时,任课教师要清晰地了解微课教学的重点内
4、容,以对该部分进行重点介绍,促进小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授课过程为例,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到三位数相乘的知识,可以将其作为拓展表内除法来看待。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笔者认为,教学目标在于商的计算,例如,0是商尾等情况。那么,在制作微课时,笔者就重点讲解了该知识点。 2.应用于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把握在课堂上,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帮助学生身心发展,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是帮助学生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学会独立的重要步骤。为此,任课教师要清晰地把握每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5、尊重其发展规律。通过应用微课教学模式,来对学生的综合情况做出一个科学的了解,并将其作为设计教学内容的主要因素。 例如,在进行“两位数被一位数除”4授课时,笔者应用了微课模式。在此之前,学生仅停留在表内计算水平,即使是对乘法竖式有了一定的掌握,但由于未接触过除法的竖式,在其接受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此,在应用微课教学模式之前,笔者就对除法竖式进行了统一教授,再辅助以微课教学,将除法竖式这种学习资源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小学生,帮助其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 3.应用于对教学资源的选择在传统
6、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一直掌握主动权,学生在课堂中基本上一直处在接收状态,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和对学科的深刻理解。微课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对微课教学模式和传统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微课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多元化的内容、形式以及教学资源。 学习资源包括很多,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汲取知识,例如,学习环境、学习教材以及学习系统等。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资源是作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的,展示和选取资源的方式,能够优化整个教学效果。通过微课,
7、来展示资源,能够保证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比较常见的有,手机、相机、数码相机、DV等作为展示微课展示资源的媒介。在除法竖式的微课教学中,笔者在视频中融合了自己的声音以及影响,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针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微课教学视频的制作,笔者通常采用Flash或动画等媒介方式,这样在应用题教学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基于对我国数学教学发展的考察来看,当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又受到诸多因素以及现实困境的影响。为此,作为一名合格的
8、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要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本文所介绍的微课教学优势众多,如能够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继续探索,最终将全面促进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4 [1]梁培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50-52. [2]赖艳.《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4):40-42.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