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5614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通过对导学案如何精心编写,学生利用导学案课外自主预习和课内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课内老师精讲点拨、检测巩固、知识拓展,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方式,主要目的均在于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导学案”以学生具有的知识出发,将知识衔接和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顺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自主学习、探究,可解决学生不会预习、不会提问、不会梳理的难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导学案培养
2、学生自主学习呢?实践中应做好如下几方面: 一、编好导学案是前提 导学案由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引导、预习导学、讨论交流、巩固检测、知识拓展等几部分组成。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故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学质量。那么,优质的导学案如何生成? 1.精心备课是创作优质导学案的保证 首先,导学案组成部分包括自学指导和课堂活动两块。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习活动的导航,故导学案必须做到高度的条理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的内容就应运用不同的导学方式,以让学生事半功倍。比如,学习“6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物理学史”等事实识记类知识时,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引导学生“查、看、忆
3、、记”。 如果基于一些概念建立、规律发现的目标达成,问题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能将学生带入情境、发现问题、引导探究。例如,在教学“电磁感应现象”时,可这样设置: (1)创设情景,提出探索问题。 演示实验:奥斯特实验 提问引导:①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②电能生磁,但磁能否生电呢? (2)介绍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背景后,设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分析,并设计实验和做实验等探索过程。 设疑引导:每组课桌上有一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原副线圈、滑动变阻器、电源、矩形多匝线圈、电键和若干导线,用这些器材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些问题:①怎样利用现有设备得到磁场?②如何
4、判断线圈有没有电流?③怎么做才能获得电流?④边做实验边记录自己的发现,并总结为什么会产生电流?通过这些引导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便自然而然得出来了。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既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例如,教授“声音的产生”时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笔套、纸、尺等)发出声音,然后设置一组问题:(1)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2)同一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3)你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6 3.导学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导学案设计问题做到“低起点、小台阶”,设计时能“因材施教”,降低教
5、学难度,把握基础,把学生听得懂、学得会作为导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立足课本,夯实基础,从章节的每一个起点抓起,作业以低中档题为主,难度大的题目供基础好的学生选做。对教学难点进行分散,前置多层次低难度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教学重难点,并围绕基础逐步提高教学目标,逐步增加难度。 二、对导学案的使用 1.学生自学的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应将导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应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两点:(1)指导
6、学生自学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通过略读教材能掌握,哪些内容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解决,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知识。(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学生会受益终身。 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利用好“导学案”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高度重视。 2.合作、探究、交流、评价6 运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喜悦。通过
7、生生合作、探究、交流评价、师生交流评价、自我评价等环节不断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例如,高三讲到“测电阻方法”时,学生自由选择器材,放手让每组学生合作、探究进行设计,再用多媒体展示各自的设计成果,师生再进行交流评价,最终确定测电阻方法。 3.精讲点拨 对于教师的“讲”,要求“学生没有讲到的教师必须讲,学生没有讲对的教师必须讲,学生没有讲透的教师要大胆讲”。教师的讲解点拨要做到“准、精、深”:(1)“准”,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问题, 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疑点,把握讲解、启发、点拨的时机;(2)“精”,体现在是否对教材有整体把握和问题的提炼,是否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