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5480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在高中生物课堂实施生本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高中生物课堂实施生本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生物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生物意识,加强对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解。在推行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当下,如何让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生物教学的意义,并且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将生物教学内容如何顺利地完成并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生物相关知识点,保证学生能够学好生物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将结合现有生物教学现状,分析当前生本教学的运用方式和效率,对其做出实质性的分析,反思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希望能够有效地提高生物教学的课堂效率,保证学
2、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课标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课堂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动态,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不断的反思,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展开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在反思过程中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授课语言是否能够让学生轻松理解,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一、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创新意识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展开。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兴趣,首先介绍基础性的生物知识,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轻松理解,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信心。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合理,一开始就抛出难度比较大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生物的难度,这样既不能完成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抵触心理,这样就会对生物教学造成不利因素。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社会生物生活的理解程度,保证
4、学生全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能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正视问题,而不能剥夺学生的思维必要性。学生依靠教师的指导学会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适应现代化社会人才的需求。 二、改善教学方法的运用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组织好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师所讲的生物知识。同时,也要改变过去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教学行为,充分给予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
5、的思想,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教师用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加强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完善教学任务,加强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4 面对课堂上大规模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展开。另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但是教师也要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不同,展开不同的教学任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和应试教学的规则下,许多教师都将教学重心放在成绩好的学生上,而忽视了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思想,这就会导致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6、在新课标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教学态度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可以给予适当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加强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提高,不能让他们无所事事。同时,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帮助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改善这种低效的学习现状,鼓励他们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动力。生物是一门实践性教学学科,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加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步骤,在实验中获取乐趣,在实验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在学
7、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着指导性的重要地位,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影响极其深远,甚至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教师需要按照规定性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培养学生以后专业性的发展趋势,从而成为适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卜定勇.在高中生物课堂实施生本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长三角:教育,2013(1):71-72.4 [2]石仁全.对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的反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9):167-168.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