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4546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奇葩飘香源远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奇葩飘香源远长 史书上曾有这样的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日说书,发源于吴中。”苏州评弹,源远流长。宋朝陆游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明代姜南《洗砚新录》载:“世之瞽者,或男或女,有学弹琵琶,演说古今小说,以觅衣食。”时至今日,这朵曲艺奇葩在扬子江、黄浦江、钱塘江之畔更是盛开怒放,独具风采。 一、丰厚的文化积淀是评弹的生命之本 苏州评弹发源于我省苏州,已具有400年的历史,它与发源地苏州昆山的昆剧一样,不但同种同源,而且同质同格;它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音乐积累。如说
2、有不同,只是在各自后期发展的过程中,昆曲进入了幽深而典雅的通道,而评弹则走向了宽广而通俗的民间。也许正由如此,当今的评弹有两个特质应引起我们特别地关注:一是它那雅俗共赏的品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但这种境界是很难达到的,而苏州评弹在它几百年发展的过程中,却始终受众面广泛,不但智者学者喜闻,而且草民百姓乐见。何以能如此,耐人寻味。二是它那流派纷呈的音乐特色。4 粗粗算一下,从上世纪开始形成的苏州评弹的流派唱腔不下于20钟,在当今中国的戏曲曲艺舞台上,此番盛况,除去京剧、越剧,难有与之比肩者。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繁荣,尤
3、其是广播事业的兴起,评弹活动的中心开始从苏州移至上海,很快受到了上海人民的青睐和厚爱,并迅速辐射流行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几乎涵盖了整个江浙水乡,还远走北京、天津、武汉等地,进入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更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成为中国曲艺的重要曲种。 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评弹的生命之源 数百年来,评弹以其“说、噱、弹、唱”的艺术手段和“理、细、趣、味、技”的艺术特色吸引了成千成万的听众为之心醉神迷、魂牵梦萦…… 评弹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其细腻生动、幽默传情、出神人化的说表,取自运用蘸满千年灵气的吴语方言将台
4、词一层层地解读出来。于是,人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典雅绝美的画面:那古老糯润的吴侬软语,在长衫旗袍的映衬下,伴随着转轴拨弦演员的巧嘴妙舌,娓娓悠悠地吐出来,委婉纤柔,温软化骨,动人心魄。台上台下,一片共鸣,来自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共鸣。这就是语言的亲和力。 由于评弹的唱词基本运用唐诗的平仄,强调唱腔也照音韵合理布局,当词和音韵和谐,再加上每个流派的创造者根据自身独特的嗓音条件和每个人物的情感,设计演唱出来的音乐,通常都使听者感觉到强烈的美感。这种叙述音乐声腔系统形成了极有魅力的江南水乡音乐。当弦琵琮铮,珠落玉盘之时,余音绕梁之际,那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扑面而来,朦
5、胧间仿佛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之中……顿时,一股乡情、一种清新、一袭怀旧涌上心头。这是评弹音乐独具的亲情性。4 细味评弹,从形式到内容包孕着极其富饶的学术宝藏。人们不仅可以从文艺学、美学等角度去挖掘,抑且可以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人类学诸方面去探究,但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它的文学价值。评弹的说唱脚本(古时称变文、话本、词文等)及其创作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其内容从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至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家庭纷争、冤狱诉讼等民间故事,包罗万象、广渊丰蔚。洋洋洒洒的书目中,创作者明显吸取借鉴了小说、戏剧创作的传统技巧和精华。 例:在
6、结构上具备了戏剧的序幕、发展、高潮、尾声等程序。故事中所描述的服饰、建筑、草船、兵器之类亦即戏曲中服装、布景、道具等的现实依据。而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评弹作者的写作技巧:人物塑造的人木三分,心理刻画的精细透彻,甚至运用了“哈姆雷特独特行为”的延宕创作手法。评弹的语言叙述尤为精致准确。例:《珍珠塔》里的“七十二个他”就是最精致的评弹用语,文字简练又雅致。特别是最后一段:“格么小姐阿懂呢?再不懂不是才女,才是边上加一撇变木女哉。”接唱,“一些些的声音也要他一他。”这是一段完美的语音表达。 再看《武松》开书一句话:“在山东靠近河南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县城叫阳谷县。
7、”就一句话,准确地交代了阳谷县的地理位置,是在山东但是靠近河南。如果说“在山东河南交界的地方”,听者就不知道究竟是在山东还是在河南。此外,情节结构的跌宕起伏,悬念设置的深挖细抠,叙述方式和修辞手段的灵活多变等诸方面的出色正如文学专家们评价的那样:每一部长篇弹词、评话都是一篇优秀的长篇小说,其文学成就毫不逊色于古今中外那些著名长篇小说。4 评弹是说书先生和民间文人共同创作的艺术,其题材取之社会,来自民间,贴近生活,深人人心。这就决定了评弹独特的创作:既有大众通俗化的“俗”又有文人雅士精心创作之“雅”,因而形成了“雅俗兼容”的文学性质及其“俗中见雅”“雅中融
8、俗”的文化品位,从而成为--I'q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而语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