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0997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把握动态生成成就精彩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把握动态生成成就精彩课堂 【关键词】课堂;预设;过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 11―0106―01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知识共享的过程,既包括预设性生成过程,也包括非预设性生成的过程,教师只有正确把握这一过程,教学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当前数学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与认识的片面性并存,教师机械预设而忽视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反应回馈控制不当等问题大量存在。而开放的生成性资源,要求打破传统的课堂秩序与平衡,这对已习惯于“灌输式”和“控
2、制式”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只有通过教师的捕捉、引领、提炼,使课堂向着高效的目标深化发展,才能演绎出更精彩的课堂。 一、放弃“预设”,灵动生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预设的教学过程,往往与教学活动的发展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能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不应该牵强地掩盖矛盾,将教案进行到底,而应该果断地放弃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意义”4时,笔者按照课前的预设施教:第一步讲故事,第二步找规律,猜图形。“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下面的除法竖式呢?”笔者话锋一转,“请动手计算7÷9,58
3、.6÷1l这两道竖式题。”随后,把学生求的商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一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第二题的商呢?”一切都按原先计划的那样推进,和预设的完全吻合。“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一位学生突然一问,班上哗然了。出乎意料的问题,打乱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笔者马上镇静下来,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原先要在课堂上做的竖式题放到课外,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器完成;把课后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移到课堂。引导学生们投入到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中,并探究春夏秋冬、日出日落、周一至
4、周日、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等自然现象的规律,对于这类课堂偶发事件,若坦然处之,并把它作为宝贵资源加以利用,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错误”,促进生成 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有效地挖掘利用好这种动态资源,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和问题意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例如,教学“复合应用题”时,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电视机,工人们每天装配36台,经过了5天,还有多少台没有装配?”这道题一般解法是:288-36×5=108(台)
5、。可是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错误地列成288÷36。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面对此景,笔者微笑着说:“其实他没有错,只是还没有做完。”教师这么一说,学生们都愣住。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4老师,我明白了,他这一步算的是总时间,现在装了5天,还要装8-5=3(天)才能完成任务,即剩下没有装的就是36×3=108(台)。”学生纷纷表示赞同。以上教学过程中,笔者面对学生的错误,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点拨,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捕捉“分歧”,成
6、就精彩 课堂上,当学生心灵开放,思维发散,行为活跃时,一定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因素。这些偶然的因素到来,就会使教师措手不及,造成教学秩序的暂时失控。若教师能巧妙地处理不可预测的因素,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定能掀起学生认知的高潮。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利用学具和沙子进行探究,最后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正当笔者准备教学例题时,只听一个学生急促地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实验设计得不好。因为这样证明的是圆锥的容积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而不是体积。”随即,笔者顺
7、势引导,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的三倍。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着,有的说:“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放一些水,计算出水的体积,然后再把圆锥形物体放进水里,计算出水和圆锥的体积,再减去水的体积,这样就得到圆锥的体积。用同样的方法再算出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便能算出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马上有学生提出意见:“这样太麻烦了。用一支有刻度的量筒来测量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再进行比较就简便多了。”4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编辑:蔡扬宗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