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文”如何“浅教”

“难文”如何“浅教”

ID:31385865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难文”如何“浅教”_第1页
“难文”如何“浅教”_第2页
“难文”如何“浅教”_第3页
“难文”如何“浅教”_第4页
“难文”如何“浅教”_第5页
资源描述:

《“难文”如何“浅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难文”如何“浅教”  【背景分析】  《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现代散文。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是一篇“难文”。这首先在于它的选材与众不同,描写的是来自远离城市的一个边远乡村,不仅如此,他所写的乡村故事又大多是他青少年时的往事,没有远离故乡生活经历的高一学生较难体验这种情感。另外,本文是一篇感情深藏不露,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作者致力于深刻的思索,文章整体语言比较抽象,这都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阅读障碍,这些问题都成为教学难点。“难文”如何教学,一直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给大家提供典范,组长选定《生今世的证

2、据》让两位老师一同上公开课。两位老师上课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教学效果也就大不一样,因此也引发我的思考:像这样的难文该怎样浅教。  【甲老师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老师以充满思辨的话语解读故乡,导入课文,学生听着觉得很美,却半懂不懂。  二、研读课文  1.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他在回望(寻觅)什么?  2.什么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6  3.为什么故乡的人事物就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老师自答。  4.他为什么要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  生又是沉默,老师自答。  5.在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寻找过去生活的证据?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师自我

3、解释。  6.他有没有找到今生今世的证据?  文本的第5,6节。  老师只是明确答案所在,没有引导学生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7.没有了“今生今世的证据”,结果会怎样?  文本的第9节。  老师还是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而是以自己的解说替代。  8.师总结: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  这一篇文章,老师显然做了充分准备,对人为什么要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人为什么喜欢怀旧,人的精神需求等深层问题,都做了深刻思考,观点很有见地,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好像也很有条理。可是整堂课,学生却没有什么反应,大部分问题老师是自问自答。谈不上课堂气氛,谈不上解读文本,下课铃响,

4、学生合上书本走出课堂,不知道他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乙老师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的童年美好吗?如果别人问你,你怎么证明童年的美好?6  生:看儿时的照片。  生:讲小时候的趣事。  生:参观我的故乡。  老师投影出童年玩具及其他引发回忆的物品图片。  (看着这些图片,童年的美好生活一下子浮现于我们的脑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程亮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今天的教学目标就是领悟作者抒发的情感与哲思,即“情”与“理”两个字。  二、领悟文之“情”  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有这么一句话:“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作者刘程亮对故乡怀

5、着怎样的情感?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有没有体现?  如果有,请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将自己对相关语段或语句的领悟写在对话栏里,并用一词概括作者的情感,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  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向学生明确时间。  三、解读文之“理”  与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作者做了哪些哲理性的思考?  老师给学生时间

6、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惑之处,对于学生的问题,先由学生做出解释,不够完善的才给予补充。6  大家能举出实例让我们明了“家园”的真正意旨吗?  四、课堂小结  我们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废失,人便会走向虚无。实际上,文章告诉了我们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是对本专题《月是故乡明》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家园意识,他脚下的路才会真实而充实,才不会成为荒野孤魂,精神的流浪儿。愿你,愿我,愿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写评点,然后引导学生自由大胆地阐述自己所领悟到的作者的情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又不断启发学生深入

7、思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个别学生刚开始还有些胆怯,到后来一有所感就举手发言,同学们都能做到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丝毫不觉得这是一篇难学难理解的文章。  【问题呈现】  同样是优秀的老师,面对同一篇棘手的文章,他们自己都读懂了课文,都能较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为什么有的老师不能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学思考】  “难文浅教”是一种教学艺术。面对这样的难文,应该也必须想出一些较好的方法来进行浅教,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这两堂课的分析比较,借鉴其教训,吸取其经验,我认为“难文”教学特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的需明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