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衍义

“君子不器”衍义

ID:31385763

大小:12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09

“君子不器”衍义_第1页
“君子不器”衍义_第2页
“君子不器”衍义_第3页
“君子不器”衍义_第4页
“君子不器”衍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君子不器”衍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君子不器”衍义  摘要:传统儒家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孔子所说“君子不器”一语来概括。基于对人之特性的认识,儒家主张以德性修养的方式,证成人之为人的独特价值,“君子”就是由此成就的理想人格。君子的德性成就,不限于自修其身,还内在地包含和体现着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围绕修己成德这个目标,道义至上的原则被贯穿到知识学习、建功立业等一切事为中,这也是“不器”的主要内涵。而经典教育则是培养上述价值理念的主要方式。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及相应价值判断,对当今中国开展人文教育,仍有启发之益。  关键词:君子不器;儒家;人文主义;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

2、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1-0019-05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就颇流行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之说,但何谓人文主义及如何开展人文教育,这从观念确立到实践推行,都还存在不小的难度,所以仍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当下讨论的“人文”一词,虽然早见于先秦古籍,可作为一种思想概念,却是源于欧洲。然而欧美学界对所谓“人文”亦乏一致的定义,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在梳理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的西方人文传统后,就主张“不把人文主义当做一种思想流派或哲学学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宽泛的倾向、一个思想与信念的维度,以及一场持续性的辩论”[115]。在众

3、多异见纷呈的人文主张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它们贯穿起来,此即以人为本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的独特价值的关切。如果我们以这一主题作为衡量标准的话,那么不独欧洲,在中国、印度等文明的传统中也有着丰富的相关资源,中国的儒家文化更因聚焦和张扬“人道”①而被不少现代学者以“人文主义”视之。如今在全球化时代各文明交汇的背景下讨论人文问题,不应受限于西方,还需要把其他的文化传统也纳入考察的范围。  在诸多人文传统中,儒家文化自成体系,它对人的认识有着自己的视角和价值判断,这于今日中国开展人文教育仍有启发之益。本文借助对《论语?为政》篇记载的孔子所说“君子不器”一语的含义进行推

4、衍,尝试着对此做一个粗略的分析。  一、义与命:道德理想人格  要理解“君子不器”,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孔子所谓“君子”为何。《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一百余次,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与小人相对,以德言,是“有德之称”、“成德之名”;另一种是与野人、鄙夫相对,以位言,指贵族[1]。但从历代注疏来看,主要是从德的角度来做解的。  从孔子开始,君子同圣人、仁人等概念一样,为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而赋予理想人格以德的内涵,是儒家一贯的传统,这其中有深意存焉。业师李景林教授通过解读《论语》和《孟子》等相关材料,指出孔子于周人的“天命”15中,作义、命的区分,将须借外力才能获

5、得的功利归诸命,而以行仁义为人唯一可凭其意志的抉择和自力所能决定之事。孟子进一步就人性生活的内容区别命、性,以受制于外在必然性的生理需求谓命,以操存舍亡、其求在我的仁义礼智之类德性谓性。基于此,人的独特价值乃在于其能自主地取居仁由义的道德行为[2]。此后一些儒者虽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但在以德论人这个方向上却无二致。比如围绕孟子开启的人禽之辨这个话题,《荀子?王制》以人因“有义”而区别于其他事物,“最为天下贵”、《礼记?郊特牲》说“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董子《春秋繁露?竹林》谓“天之为人性命,使行仁义而羞可耻,非若鸟兽然,苟为生,苟为利而已”,如此等等,其

6、实质都是通过对比强调的方式,从道德的角度对人的独特性的肯认。  因此,学为君子或仁、圣,养成理想人格,就当如《孟子?离娄下》所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自觉地凭借自身的德性行为,证成其人之为人的独特价值。孔、孟引领的这个文化方向,绵延至宋明儒者,从论证到践行,又得到了强化,而蔚为一种以修德自励的风尚。  儒家对人的这种认识及价值目标,有着工夫体验之所得为其事实依据,这暂且不说。而儒家之所以留意于仁义之际,现实原因在于对社会诸不仁不义问题的强烈批判,但它同时又对人类进步饱含期望与信心,并将此期望与信心寄托在人的自觉向善上,这有积

7、极的社会意义。今人中每见有批评社会弊病者多诿过于制度等客观因素,却对自身的不作为甚至同流合污毫无心理负担。对这种现象,用《论语?为政》所记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可谓一语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味依赖制度,人就容易失去为自己行为的后果主动担责的意识;反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15,引发人自发振拔向上的良知良能,更有助于祛恶扬善。当然,制度与德性不可偏废,如《孟子?离娄上》所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但好的制度固然必要,人的自觉向善的心性尤不可缺。中国历来不乏在内忧外患情况下坚持以道义自任的守节儒者,

8、其精神动力主要就是儒家的仁义观。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