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ID:31377203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_第1页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_第2页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_第3页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主义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已经存在160多年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160多年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呢?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不在于它产生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是科学且具有说服力;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拥护;是否与时俱进而具有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过160多年岁月的洗礼,愈来愈发出真理的光芒,在于它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作用。苏联东欧剧变20多年,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因国际金融危机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最杰出的政治经济

2、学著作《资本论》销量自2008年以来一直激增,西方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因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陷入危机的工具。4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人意识形态的主流。但是由于中国发生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由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由于当代中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有的把矛头指向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了破坏性作用,有的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至失败论,有

3、的要求取消宪法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地位,有的则以思想文化领域借弘扬"国粹"为名宣扬"去马克思主义化"等等。如果任由这些思潮自由泛滥,就可能混淆视听,导致人们精神焕散,离心离德,失去社会主义应有的价值目标和共产党的政治坚定性。在当代中国,尽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有不同的表现和价值取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抓住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夸大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错误,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60多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

4、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里,其科学性在欧美工人运动,俄国和中国等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证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主要错误在于把马克思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与整个思想理论体系混为一谈,一旦某一个个别原理不能说明变化了的情况,便指责整个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借时代条件的变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当代价值。  一、从全球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马克思主

5、义的历史命运4  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事业如日中天,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的科学预想变成了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一大批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义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形成两大阵营,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1957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上,世界上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以及亚非社会主义国家的60多个共产党的领导人汇聚在莫斯科,庆祝社会主义的胜利,毛主席在会议期间用了"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比喻,表示资本主义的西风将转向社会主义的

6、东风。  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中苏关系破裂,兵戎相见,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很大冲击。苏联所引导的社会主义模式陷入僵化,东欧国家积重难返,导致剧变,苏联改革激进,最终解体。社会主义国家数量急剧减少,社会主义重心转移到中国。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低潮中的马克思主义4  当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难道我们就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抛弃马克思主义吗?是马克思主义的错?还是我们没有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案只能是后者。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将苏联模式神圣化,他武断地表示,对苏联经验的任何轻视,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不允许。而

7、且把是否照搬苏联模式作为搞不搞社会主义的衡量标准。这样教条化的,迷信化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列宁说:"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切具体情况,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在如何走,那只能是在千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万人的经验来证明。"[2]"苏联模式"并不代表"社会主义模式"。苏联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没落。中国共产党通过对

8、"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总结,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与东欧各国相比,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