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探讨

云山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探讨

ID:31363941

大小:10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云山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探讨_第1页
云山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探讨_第2页
云山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探讨_第3页
云山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探讨_第4页
云山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云山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云山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探讨  摘要:云山石墨矿床位于黑龙江省萝北县境内,行政区划属于萝北县云山镇管辖。该矿床赋存在早元古代兴东群群大盘道组中段变质岩中,集中分布在东西宽约2300m,南北长1900m,约4.4km2范围内。详查共圈出27条工业矿体,提交石墨资源储量矿石量79379.34万吨(7.94亿吨),矿物量6769.48万吨,平均品位8.74%。是目前世界上储量最大的晶质石墨矿床。  关键词:云山石墨矿床地质特征方向探讨  中图分类号:P5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现就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2、如下。  一、矿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区内地层除第四系外,主要为下元古界兴东群(Pt1xd)大盘道组(Pt1dp),该组分为三段,在矿区内只见到上段(Pt1dp3)和中段(Pt1dp2),绝大多数矿体赋存在中段(Pt1dp2)内,该段为主要的赋矿层位。大盘道组是一套区域变质中深为主的、混合岩化作用比较强烈的变质岩地层。  大盘道组中段(Pt1dp2)6  该段为矿区主要含矿段,所有工业石墨矿体全部分布在该段中。岩性上部主要由石英片岩、石墨片岩、长石片岩、斜长片岩、局部夹少量的变粒岩(或片麻岩)组成的片岩层(sc)。下部由云母斜长变粒岩、石墨片岩、石墨石英岩、多层大理岩组成的变粒岩

3、、石英岩层(qz)。大盘道组中段总厚度大于656.18m。在中段的上部层及下部层均夹有少量的混合岩。  大盘道组上段(Pt1dp3)  分布在矿区的北、东、西三面,由各种混合岩组成。主要由黑云微斜条痕状混合岩、均质混合岩及少量条带状混合岩组成,夹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黑云斜长片岩、长石云母片岩、矽线片岩。并有混合花岗岩和伟晶岩贯入。与中段(Pt1dp2)呈整合接触。该段总厚度大于830m。  第四系全新统现代河床冲积坡积层(Qhal)  主要分布详查区南部,沿鸭蛋河谷及其支流分布,由坡积和冲积沙、砾石夹少量粉质粘土组成,厚度5~10m左右。  (

4、二)侵入岩  区内混合花岗岩比较发育,主要呈脉状产出。混合花岗岩脉多沿片理侵入,对矿体的破坏较小,受花岗岩脉影响的石墨矿体有程度不等的混合岩化或硅化。除混合花岗岩脉外,其它脉岩以中基性为主,且规模小、数量少。混合花岗岩脉形成略晚于矿体,对矿体有轻微的破坏影响。  除混合花岗岩脉外,区内其它脉岩零星分布,规模小。有的穿入地层,有的在混合花岗岩中出现。其中包括正长岩(ξ)、斜长花岗岩(γο)、二长花岗岩(ηγ)、混合花岗岩(γm)、花岗伟晶岩(γρ)、花岗闪长岩(γδ)、变闪长岩及细晶闪长岩(δ)、细晶岩脉(ι)、闪长玢岩(6δμ)、变角闪辉长岩(ν)、闪斜煌斑岩(hpX)、闪辉正煌岩(P

5、X)、石英脉(q)等,其中最为发育的正长岩(ξ)。区内脉岩多沿层理贯入,对矿体连续性影响较小。  (三)构造  褶皱:区内存在一倒转倾伏背斜构造,其核部为大盘道组中段(Pt1dp2),两翼为上段(Pt1dp3),长3600m,轴向350°,轴面产状70°~80°∠35°~40°。西翼稍陡,产状一般为80°~110°∠35°~40°,东翼略缓,产状一般为65°~90°∠26°~34°。背斜轴向北侧伏。侧伏角在15°左右,向南有逐渐扭转的趋势,平面上呈尖端向北的“∧”形。南端被鸭蛋河断裂错断。北部和中部被F3和F2断层所切割,使其北西盘向西位移。东南部地层被F4断层错动,明显发生位移。两翼

6、岩层对比性比较好。由于倒转且为两翼紧闭,因此在剖面上表现“单斜”假象。云山石墨矿位于该背斜的核部,局部小褶皱非常发育,大者数十米,小者数厘米,致使地表产状变化较大,局部地层有倾向北西或北东的现象。  断裂:根据断层性质、产状和形成顺序,可将其分为南北向、北东向及北西向三组。矿区内主要较大的断裂有5条。但对矿体连续性影响不大。  (四)变质作用  区内古元古界地层属于一套较深变质岩系。以受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为主,其次迭加了接触热力变质作用,其表现为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在矿区占主导地位,而矽卡岩和矽卡岩化岩石相对很少。6  区域变质作用中以中深变质为主、低级变质作用为局部,中级变质作用最

7、为发育,其表现为除混合岩外各种片岩最为发育,代表中深变质作用的斜长角闪岩较为发育、而片麻岩不甚发育,代表低级变质作用的千枚岩很不发育。  区内混合岩化作用非常强烈,其表现为矿区的西、北、东三面都被混合岩包围,混合岩是大盘道组上段(Pt1dp3)最主要岩性。大盘道组中段(Pt1dp2)―片岩段中也有少量混合岩夹层,混合岩化作用终极产物―混合花岗岩也呈脉状赋存在该段。大盘道组中段(Pt1dp2)实际上呈大或很大的残留体赋存于混合岩之中。  矿区矽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