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ID:5366548

大小:485.2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8

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_第1页
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_第2页
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_第3页
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_第4页
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01期工业技术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石强李文军杨国徽李康宁(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摘要]大水金矿床是甘肃省重要的特大型金矿床,为西秦岭南带地区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中三叠统灰岩断裂带和构造岩溶带中,主要受燕山早期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北东向次级断裂和南北向断裂为容矿构造。矿体形态复杂,呈不规则枝杈状、透镜状、囊状、筒状和脉状等,并具有膨大缩小、分枝复合及尖灭再现等特征。由于诸多地质问题未查明,制约了矿山的后续开发,矿山面临着资源枯竭危机,为了探求新的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

2、地质找矿工作。本文将通过对大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主要控矿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对重要矿化集中地段或成矿有利地段进行逐步追索,进而探求找矿方向。通过分析提出了矿床深部和矿区外围具有极大的找矿潜力。[关键词]格尔珂金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构造;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33103大水金矿床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的大水军牧场一带,是甘肃省重[1-2]要的特大型金矿床之一。但由于诸多关键地质问题未查明,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制约了矿[3]床远景的扩大和进一步开发,矿山面临着数年后闭坑的危机。为了矿山的

3、长远发展,近年来,矿山多次筹措资金以及申请国家勘查资金委托相关地勘单位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地质找矿和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逐步获得了一些新的金资源量,使得矿山仍在探采中,本文将重点阐述格尔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特征,并提出具体的找矿建议,为进一步的找矿勘探工作指明方向。1区域地质背景大水金矿床位于西倾山隆起带的东段南缘大水弧形构造南翼,玛曲—略阳大断裂以西,与若尔盖地块北部边缘的松潘—甘孜造山带衔接,为两大构造单元的结合地段[4]。西秦岭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处在古亚洲、特提斯一喜马拉雅及滨西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交会部位,跨越了秦岭造山带、松潘一甘孜

4、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三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了白龙江逆冲推覆构造带、摩天岭推覆构造带(碧口地体)、阿尼玛卿优地槽褶皱带、若尔盖中间地块及南北向岷江逆冲推覆构造带等五个Ⅲ级构造单元(图1)。区域内出露最老地层为志留系,属泻湖相-浅海相沉积,分布在格尔括合褶皱束轴部;从轴部向南翼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下侏罗统和白垩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分别由浅海相和碳酸岩台地的碳酸盐岩组成;下侏罗统由湖沼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及陆相火山岩组成;白垩系以碎屑岩为主,夹有少量的碳酸盐岩。[5-6]区内自早震旦世开始接受盖层沉积,寒武、奥陶纪为裂陷海槽、局限性陆棚沉积

5、环境。志留纪发生广泛海侵,早泥盆世为动荡海侵环境,主要陆源物质来源于若尔盖古陆方向,中晚泥盆世到上二叠统为连续沉积,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主。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结束了本区海相沉积的历史,之后三叠纪及其以前地层受印支运动影响普遍发生断裂褶皱;到了侏罗纪,本区主要为断陷盆地沉积,局部构造凹地表现为陆相火山岩堆积和湖沼相沉积;后期受南北向拉张作用的影响,沿玛曲-略阳断裂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接受沉积形成白垩系红色山间盆地山麓-河流相磨拉石建造。[2]区域内岩浆活动相对较弱,具有多期次、多旋回活动的特点,空间分布上明显受断裂控制,从早期到晚期有中性向中酸性演化的趋势,岩体

6、规模较小,多呈较规则岩枝状产出,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01期工业技术侵位时代分别为印支期和燕山早期,岩石类型为铝过饱和系列中-中偏基性花岗岩类,具深源浅成特征,岩浆源区属地壳与地幔的混熔。本区主体构造处于西倾山隆起带南缘,可划分为西倾山—武坪南逆冲带、玛曲—南坪逆冲挤压带、尕海北背斜、波海北向斜、尕儿娘向斜以及次级叠加的玛曲褶皱束、忠格扎拉褶断地质体和尕海断陷盆地等。区域内次级褶皱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根据现有资料,从南向北可划分为玛曲褶皱束、忠格扎拉褶断地质体和尕海断陷盆地。进入燕山中晚期,受印支板块向中朝地块俯冲机制影响,逆冲构造向南扩展,形成了玛曲—南坪逆冲

7、挤压带、西倾山—武坪南逆冲带以及玛曲—南坪逆冲挤压带的超浅成次火山岩及岩浆侵位。喜山期以来,从青藏高原逸出的若尔盖地块向东运移对该区产生北西—南东向侧向挤压,是逆冲构造发生走向滑动及斜冲作用,形成尕海弧形构造、西倾山东段(大水)[3]弧形构造、尕海北背斜、尕儿娘向斜等侧向挤压褶曲;在逆冲带后缘形成了浅层拉伸盆地。喜山中晚期在玛曲—南坪逆冲挤压带中发生了大规模的热水溶液成矿活动,形成了玛曲—南坪中低温金矿化带或金矿富集区。图1西秦岭地区地质构造略图(据吕古贤等,1999)1-K-Q松散沉积建造;2-K-E磨拉石建造;3-侏罗系;4-三叠系复理石建造;5-石炭-二

8、叠系;6-泥盆系;7-志留系;8-寒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