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手“休伊”

多面手“休伊”

ID:31357715

大小:123.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1-09

多面手“休伊”_第1页
多面手“休伊”_第2页
多面手“休伊”_第3页
多面手“休伊”_第4页
多面手“休伊”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面手“休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多面手“休伊”  正如“威利斯”吉普车是二战中美国军队的象征一样,贝尔公司生产的UH-1“休伊”系列直升机也成为越南战争的最佳见证者。可以说,凡是有过视频记载的越战资料里,或者反映越战的好莱坞大片里,几乎分分钟都可以看到“休伊”的身影;而背景动效里,也几乎都少不了休伊直升机起降以及空中盘旋时旋翼发出的巨大轰鸣声。  说起“休伊”,就不得不提声名显赫的贝尔公司。这家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航空器生产商直到1941年才进入直升机领域,随着20世纪50年代直升机概念的大发展,逐渐成长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直升

2、机设计制造巨头。二战后,贝尔生产的直升机类航空器在数量上仅次于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今为乌克兰继承)生产的运输机类航空器。因此,贝尔直升机当然也是美国乃至西方世界装备量最大的军用航空器。但与安东诺夫相比,贝尔公司的产品似乎更容易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言人”,也因此占据更加耀眼的历史地位。正如本文的贝尔“旋翼精灵”――UH-1,注定成为越南战场上最为璀璨的明星。直到今天,包括AH-1“眼镜蛇”在内的多种机型仍被美国军方冠以“休伊”的家族符号,说明其技术传承之密切,在直升机发展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  

3、需求引领开发“多面休伊”之降生  技术指标“得陇望蜀”  “休伊”17直升机的设计源头可追溯到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当时直升机在战场上主要用于运送伤员和阵亡士兵尸体,被称为移动战地医院(M.A.S.H)。“联合国军”装备最多的就是贝尔47运输直升机。当时,采用活塞动力的直升机设施非常简陋,技术也不成熟。尽管贝尔47曾创下将数千伤兵带离前线的佳绩,但因速度慢、噪声大、故障率高等缺点,该直升机始终未能大规模参战,让直升机错过一次转变命运的时机。  1953年朝鲜半岛停战后,美国专家在进行战

4、损分析时发现了直升机在伤员撤运任务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发散思维”,考虑将其作为向前线部队精确运送武器弹药、从战场抢救伤兵的运输平台来用,甚至有人提议用直升机直接运送全副武装的士兵的想法――也就是今天的“垂直打击”战术的雏形。但作为当时先进直升机的代表,贝尔47已作为“移动战地医院”而为世人所知,很难在人们的脑海中改变形象。况且其发动机功率只有203马力(149千瓦),可运输的物品或人员重量非常有限。  1954年,美国国防部为拓展直升机充当“移动战地医院”之外的功能,对下一代直升机研发展开招标。

5、在全面听取美国陆军一线官兵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国防部招标的理想机型指标是:满载状态下全机重量在3.6吨以上;载荷369千克时,续航力不低于365千米;飞行高度不低于6000英尺(1824米),并可在此高度上保持184千米/时的巡航速度。按照指标要求,即使是最先进的贝尔47及西科斯基公司的S-55直升机也与理想机型有巨大差距――几乎是将贝尔47的动力性能提高三倍的同时,再融合S-55强大的运力,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让很多飞机制造商都放弃了竞标。17  事实上,在美国国防部眼中,贝尔

6、公司在此次直升机竞标应占有很大一部分优势。一方面,该公司生产的贝尔47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不俗,让美国军方对其青睐有加;另一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贝尔公司启动了新一代H-13D直升机样机的开发工作。该机在动力上配备法国设计、美国制造的XT-51涡轴发动机,开启了直升机由活塞轴发动机改为涡轮轴发动机的革命性转变。后者不仅更轻巧、更稳定,也更易于维护保养。走在技术发展前列的贝尔公司也因此成为美国国防部招标的“最终意中人”。  技术与战术的同步突破  随着此次中标,贝尔公司将最初的H-13D计划

7、改名为XH-13F计划,样机也被命名为贝尔201。实际上,对于研发涡轴发动机直升机,贝尔公司最初是有顾虑的,但因为美国军方的大力支持,公司才坚定了进行直升机创新革命的信心和勇气。更为幸运的是,恰在此时,莱康明公司也正在五角大楼支持下研制新型XT-53(后来改称“T-53”)大功率涡轴发动机。贝尔显然意识到XT-53的巨大潜力,于是借助五角大楼的斡旋,成功参与到XT-53的研发生产过程中。不得不说,贝尔这一举动是决定性的,因为该型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从根本上成就了“休伊”直升机的辉煌历史。正应了航空

8、设计领域的一句名言:“只要动力好,门板飞上天!”  1955年6月,贝尔公司完成与美国军方的签约,并获得将XH-13F项目全面提升为功能更完备的XH-40项目的大合同。为此,贝尔公司成立以巴特拉姆?凯利为首的研发课题组。课题组投入工作后,凯利就将大部分精力转入与莱康明公司的交涉中。当时,莱康明公司雇佣大批在二战后逃到美国的德国工程师。,他们曾在纳粹德国的Me262、Me17163系列喷气战斗机的生产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莱康明公司的技术核心。而负责开发T-53发动机的技术总监是阿瑟姆?弗兰茨(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