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35012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8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活动现状,提出培养与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培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03-02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其科研素养水平决定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成败。但青年教师的知识深度不够、知识结构不完善、实践知识不足,致使其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不佳,从而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摆脱这一困境
2、的最佳途径是在科研活动中学习长进。科研活动实质是一种批判性的接受与深度思考性的学习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青年教师更好地聚集在学科实用而又前沿性的重要问题上,了解本学科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时,获取更多的新素材、新信息及工作经验,丰富教学实践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仅有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综合素养,即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及企业服务能力,从而打造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活
3、动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活动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6 (一)缺乏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没有要求,因此,众多高职院校仅强调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加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弱化了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相应地,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就仅满足于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认为科研是重点本科院校的专利,专科学校只是技术性质的教育,不需要科研,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缺乏科研氛围。在缺乏科研氛围的环境里,青年教师做科研大多是迫于职称
4、评定的要求,这种缺乏激励的、被动的科研活动纯粹是为了“升级”而动,其科研成果大多是地摊式的学术垃圾,缺乏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二)科研能力偏低。我国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硕士研究生,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但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方向不专一、研究的问题比较浮浅且不具前瞻性。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不具备科研能力,如受外语水平所限无法阅读、参考和借鉴国外最新科研成果,或不具备对信息、数据的搜索能力,或不具备对所搜集的信息数据的筛选、归纳和整合能力,或不具备运用现代高科技科研工具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在
5、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加上没有科研骨干带动的情况下,更难以形成有实力的科研团队,从而导致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总体水平偏低。 (三)科研环境不利青年教师。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科研活动对学院的品牌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科研活动的投入力度,但却没有构建为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平台,更缺少公平参与科研的环境,忽略了对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与提升。6 (四)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力量,每周课时量平均都比较多,外加青年教师的执教时间短、学科知识面不广、知识结
6、构不完善,对教学所用教材内容也不熟悉,教学压力也就更大,其课余时间都用在备课上;还有一些学院为了完善青年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系统地把握学科体系,往往让青年教师每学期轮换任教专业课程,这样使得青年教师每学期都在上新课,教学压力极大;此外,学院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估的压力,使得青年教师没有精力顾及科研活动。 二、培养与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策略 基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活动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策略培养与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 (一)转变传统的科研观念。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转变一
7、次教育终身受益的观念,形成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观念。在现代科技更新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如果不参与科研并在科研中学习,其走进课堂给学生讲的大多都是“历史”,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很难达到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 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认为科研活动是迫于职称晋升而为之,更有甚者认为搞科研活动就是“不务正业”6,而且,科研活动既费钱又劳神、投入大见效慢,因此,大多数青年教师都将剩余时间和精力投在有较高的即时性收入的项目上。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是近视观点。如果青年教师只把现有的剩余时间和
8、精力全部投到短期收益上,必将放弃由参与科研活动所获取的远期收益,也正是其放弃科研的机会成本。每一位青年都应认真权衡当前的短期收益与其机会成本,其实质是一个动态的、非零和个人博弈,在此博弈过程中,青年教师放弃科研活动的时间越长,其机会成本也就越大。目前高职院校中都有现实的实例印证之,很多青年教师当初放弃科研活动,导致现在的科研能力很低,科研成果达不到晋升副教授或教授所需的要求,职称得不到晋升,进而导致其机会成本远大于其当初的及时性收益。 (二)完善有助于科研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