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14519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走进心灵 真诚对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走进心灵真诚对话 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认知、情感、心理、思想等方面偏离常态,不可避免地出现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于是,他们就被教师和同学们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如品行差、智力低下、爱说谎、偷东西、多动症等,慢慢地变成了问题学生。 一、问题学生的形成 第一步,出现问题行为。学校规章制度中有着许多明确的行为要求,如上学不准迟到、上课不能随便说话、禁止踩踏草坪、上下楼梯必须靠右行、必须按时完成作业等。那么多的“不准、不能、必须、禁止”,但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圣人也难免出现问题,更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学生呢,他们出现问题行为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
2、第二步,被贴上标签。学生因为好奇心、易冲动、不良习惯等,出现了问题行为,有的没有引起注意,有的则引起教师和同学的“特别关注”,或是冷眼,或是议论,或是嘲讽,或是挖苦,或是批评,或是惩罚。由于教师的片面认识和轻易否定,再加上同学们的随声附和,这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对号入座,贴上了各种标签。 第三步,成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经常遭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贬损歧视,正常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极少的学生会“知耻而后勇”5,努力规范行为,改变自我形象。更多学生则慢慢接受标签内容的暗示,产生焦虑、失落、自卑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故意采用对抗方式,获得自我心理安慰,如你说我懒惰,我偏偏就不写作业
3、,不值日,你能对我怎么样呢?久而久之,他们我行我素,行为表现越来越差,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并不断积累,成了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 二、问题学生的预防 为了预防问题学生的出现,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注意谨言慎行,不要因为学生一时一地的问题行为,随便给他们贴上标签。 1.不要心存偏见,要公平。子曰:有教无类。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切勿戴着“有色眼镜”,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是每一名教育者应有的基本的工作态度。教学中,当任课老师反映课堂纪律不好时,有的班主任因为心理倾向,首先想到的是某些学生在故意捣乱、起哄。他的想法往往左右了对这些学生的态度,很可能制造出“冤假错案”,挫伤他们的
4、自尊心和自信心。即便是正确的,这种厚此薄彼的态度也容易让他们对班主任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敌意。 2.不要令行禁止,要灵活。学校的规章制度是面向全体学生,是整齐划一的,它很少考虑学生的年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因素,如有的学生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好玩,摘花折草是因为一时好奇。此时,教师不要如临大敌,一味地照章办事,给他贴上偷东西、破坏公物的标签。教师先心平气和地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看看他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是无意的,不知者不怪,应该给予谅解;如果是有意的,就耐心细致地批评教育。在批评教育过程中,教师注意就事论事,适可而止,既不要言过其实,也不要上纲
5、上线。5 3.不在明处批评,在暗处。俗话说,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人人都有自尊心,都爱面子、要面子。教师在众目睽睽之下让这些学生没面子,下不来台,会让他们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出现“顶牛”。一位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上反复批评一个学生,还当众把该生的试卷撕烂了。该生忍无可忍,用手中的钢笔戳向教师的脸,使这位教师脸上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实施批评最好悄悄地进行,要掌握分寸,使批评能被他们接受。学生年龄小,心智不够成熟,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喜欢模仿,而且有着天然的“向师性”,往往是教师说谁好就认为谁好、说谁不好就认为谁不好。教师在公众场合批评,容易助推同学快速地给他们贴上标签。即便有些问题行为必须
6、公开处理,也需要全面考虑,三思而后行。 4.不要不以为意,要及时。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学生正处于人生初期,一切尚待塑造。教师要谨记“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应。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不管大小轻重,教师都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原委,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采取提醒劝诫,或者心理疏导,或者批评惩戒,避免学生重复问题行为。学生有时候会好心办坏事,有时候会因不知情而犯错误,此时,教师帮助他们澄清事实,避免因延迟滞后被同学误解而给他们贴上标签。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 一些学生已是问题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抗药性”5,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常常
7、置若罔闻,甚至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故意惹是生非,进而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这些学生屡教不改,令人头疼不已,为此,教师不要轻言放弃,听之任之,要勇于面对,用爱的阳光温暖他们,想方设法地转化他们,这是教师应有的良知、责任和职业操守。 1.不要歧视,提供正常的成长空间。一些班级中,问题学生常常被当作另类孤立起来,他们的座位居于偏远或偏近地带,要么在教室的角角落落,要么在讲台的附近。在教师看来,这么做一是便于得到自己的“特殊照顾”,二是避免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