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长相思》的音乐形态研究

筝曲《长相思》的音乐形态研究

ID:31313375

大小:11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8

筝曲《长相思》的音乐形态研究_第1页
筝曲《长相思》的音乐形态研究_第2页
筝曲《长相思》的音乐形态研究_第3页
筝曲《长相思》的音乐形态研究_第4页
筝曲《长相思》的音乐形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筝曲《长相思》的音乐形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筝曲《长相思》的音乐形态研究  [摘要]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是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的传承保护与研究创新。通过对筝曲《长相思》音乐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筝曲的创作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需不断创新。当代筝曲创作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可为筝曲的创作提出新的创作方向。  [关键词]音乐形态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形态  [中图分类号]J6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7-0067-03  筝是当代民族器乐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乐器之一,它的创作和演奏

2、技法都在飞速发展中,快速的发展使筝文化、筝艺术迈进一个全新的时代。当代作曲家着眼于更为广阔的角度进行筝曲的创作,使古筝的演奏越来越具有表现力。  一、筝曲《长相思》的创作背景  筝曲《长相思》创作于20世纪末,是王建民根据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同名诗《长相思》的写作意境所创作。该曲表现了诗人离开长安之后,对长安深刻的思念之情。通过对诗中人物相思之苦的刻画,抒发自己远大抱负得不到施展的复杂心情。全曲充斥着“悲”与“愤”的基调,但是诗人的高尚心境使乐曲在结尾处又出现一份豁达。  二、筝曲《长相思》的音乐形态分析8  (一)作

3、品曲式结构分析  筝曲《长相思》曲式结构为复合再现三部曲式,曲式基本结构为:  引子部分以平行四度的散板模进旋律进行,铿锵有力的旋律逐渐引出主题,奠定本曲的基本基调。  A部分为乐曲两段a(4-43小节),a1(44-85小节)主题旋律的反复吟唱,两段主题旋律的反复,加强了听者的记忆,通过弹奏技巧和演奏情绪的变化使旋律自然地进入快板高潮,安静中略带忧伤。  B段旋律是本乐曲结构最为复杂的部分,由多个小段落组成,段落与段落之间没有相同旋律的衔接。根据演奏技法的变化、乐曲的速度、情绪的表达等方面的不同,B段部分可以分为

4、b1(86-120小节)、b2(121-170小节)、b3(171-211小节)三个部分。  A1部分为A部分的再现,主题旋律不变,后段部分结合了B段旋律的音乐素材,加强了弹奏的难度。主题旋律由右手弹奏移至为左手弹奏,使乐曲的音色更加明亮丰富。  本曲结尾为自由的慢板,在散板的五声调式上行摇指音阶中结束全曲,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二)作品定弦音阶分析  筝曲《长相思》的创作,定弦音阶极具特色(例谱1),作品在古筝传统定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两组宫调式分层交替的定弦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古筝必须移动琴码才能转调

5、的不便,使乐曲在不用移动琴码的情况下自由地在两组宫调式音阶中转换,让乐曲旋律更加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增加了乐曲的对比性,有利于乐曲情绪的升华。8  具体来说,本作品以F宫与bB宫五声音阶分层交替定弦,具有明显的羽调色彩(清角为宫或变宫为角),即我国传统音乐乐理中所说的“去工添凡”之法,使曲调转为下行五度新调,从而产生不同调性色彩和旋律风格,使乐曲整体情绪达到上扬的效果。  (三)作品调式调性分析  本曲主要以羽调式为主,在C―F―bB三个近关系调中频繁转换。  引子部分为F宫系统调,乐曲以一组铿锵有力的托劈6与上行四

6、度2的呼应开头,结尾部分又回到主音6的旋律进行,具有明显的D羽调式色彩,而之后慢板主旋律部分延续了这种基调,以365为动机将全曲展开,使旋律充满张力,婉转悠扬。  快板部分乐曲由原来的F宫调式转为C宫调式,这种近关系转调的方式,使乐曲在调式音色丰富的同时,又自然舒畅。随后的快板旋律(从86-170小节)在F宫调式和C宫调式中自由转换,即为我们民族音乐乐理中所谓的“旋宫犯调”。乐曲快板部分从171小节开始转为bB宫调式,此处曲目创作者用同主音转调的方法将F调自然过渡到bB调,加上双手快速撮弦,具有强烈的听觉冲击,与前

7、面的乐曲情绪完全不同。  慢板主题旋律再现部分调式为bB宫系统中的G羽调式,旋律虽然与慢板相同,但调式与演奏技法的变化,让本段旋律相对慢板部分而言,更流畅高亢,随后慢板主题旋律再现以摇指6结束,奠定全曲羽调式的基调。  乐曲结尾部分旋律运用近关系转调的方法,将旋律向上移动纯五度,转回F宫调式,即bB宫与F宫的近关系转调,以上行音阶弹奏为基础,将旋律结束在F宫系统的G商调式上。8  (四)作品节奏与速度分析  筝曲《长相思》的节奏与速度具有明显的中国乐曲特点。该作品为规整的2\4拍乐曲,引子和结尾是中国传统乐曲常用的

8、散板。演奏速度方面与中国民间器乐套曲速度变化特点一致,这样的速度特点让乐曲速度变化的同时又达到了使乐曲展开的效果,不仅有利于作品情绪的表达,也有利于主题的升华。  (五)作品创作旋法分析  1.同音交替的引子(1-3小节)  本作品的引子部分,情绪较为低沉,两段模进的旋律以左右手交替的同音快速托劈与撮弦开始(例谱2),旋律情绪明显,右手重音记号的标记与泛音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