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有效追问

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有效追问

ID:31291906

大小:10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有效追问_第1页
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有效追问_第2页
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有效追问_第3页
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有效追问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有效追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有效追问  【摘要】数学课堂离不开活动和探究,如何让活动和探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并高效地实施,离不开有效的课堂追问和引导。本文结合课堂追问实例,对数学课中何时追问、如何追问进行初探。  【关键词】追问时机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32-02  一、前言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法,新课改实施后,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并有效地组织,追问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二、把握时机,有效追问  “追问”,即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的问。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追加提问,旨

2、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追问什么、怎么追问都是要准确把握的,而追问的前提是要加强课堂预设,对核心概念做深入的思考。  2.1在学生的思维不够深刻或需要更多方法产生时追问  学生已经积极思考,但不够全面时教师不要直接代替学生,问一问“还有吗?”,给学生一个跳板,或转换问题的问法,促进学生深层思考,才能不动声色的帮助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成功的经验。  在勾股数的定义刚讲完时,有这么一道练习题:412,15,18是勾股数吗?为什么?  生1:定义法。追问:还有吗?  生4:看尾数,122尾数是4,152尾数是5,182尾数是4,因此不可能是勾股数。  点评:方法一是通法;方法二对于有公约

3、数的三个数可以化繁为简;方法三是对定义的变形,可以利用平方差公式大大减少运算量;方法四对不是勾股数的三个数很容易检查出来。  生:不正确,三角形的面积应是底乘高的一半。  追问:那为什么结果是正确的?  生:因为两次表示面积都少了,抵消掉了。  2.4学生讲述完后追问  给学生讲述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容易出现讲述不清的现象,在表述模糊的地方追问,促使其讲得更清晰,或换听懂的同学再讲,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能让更多的同学听懂,也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5在需要对问题做变式时追问  “如果仅仅满足于求出引例的答案就结束是典型的进宝山而空返”,有时候答案才刚刚开始,对于解

4、题教学,追问、变式是提高解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生们先猜测会得到等边三角形,但怎么列方程都是恒等式,解不出。  追问:有没有可能我们猜测的等边三角形是错的?  生4:这个图形的角度不确定,我通过画图可以举出反例。4  点评:这类题的本质是利用等边对等角把边等的条件转化为角等,利用方程思想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在设计题目的过程中,学生想到把熟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进行分割,在解不出的情况下尝试画图举反例,很好地发展了思维广度和批判性。  2.6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追问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问一问“目标是什么?”“有哪个条件没有用到吗?”“这几问有联系吗?”“有什么相关定理吗?

5、”……也许能自然地帮助学生,使学生得到一些通用的解题经验。  题目:P39烙饼问题⑶如果用来烙饼的铁皮既不是等腰三角形也不是直角三角形,(如图①),那么烙好一面后,怎样将烙饼翻身,才能使烙饼仍能正好落在“锅”中?  找一个对问题⑶没有思路的学生,问:你的目标是什么?  生1:分成等腰三角形。  追问:一定要是等腰三角形吗?  生1:只要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怎么分?你看,这个问题一共有3问,这3问之间有联系吗?  生1:哦,先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再根据⑵的方法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如图②。  追问:你能得到什么经验?  生1:同一道题,做下一问时要考虑用上一问的结论。  生2:还可以作

6、三边垂直平分线,交点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如图③)  追问:如果这个饼换成四边形、五边形呢、n边形呢?4  生2:把n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就转化成了刚才的问题,作每个三角形垂直平分线交点。  三、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活动不是“讲课”,而是“组织学习”而追问,正是有效“组织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问一问“你能想到与条件和结论有关的相关定理吗?”“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能借鉴方法吗?”“能画幅图吗?”在希望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时,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它方法吗?”“能检验答案正确吗?”“能一眼看出答案吗?”“还能得出什么结论?”“能得到一般规律吗?”;

7、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问一问“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能编一道类似的题并给出解答吗?”;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时,问一问“这类问题使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还在哪类题中经常运用?”追问,可以在无声无息中促进思维更深刻地发展,也能使课堂在“润物细无声”中变得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2]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