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ID:3129045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_第1页
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_第2页
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_第3页
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摘要】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新课程,基于差异性,为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而进行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本文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制定差异性目标、开展对话式教学、实施个性化评价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差异性;个性;发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

2、个性化的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制定了以下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以期获得个性化教学效果。  一、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的个体需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且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教师要根据课程总体目标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制定出适合本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执行的目标,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其生存和提高的空间。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认识分数,能用分数表示单位“1”等分后,所表示其中的几份;目标二:认

3、识分数,会自找单位“1”4并平分,并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然后说明分数的意义;目标三:认识分数,会根据生活中的数量,求出其中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单位“1”的具体数量。这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的关注,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习得了适合他们发展的数学学习。  二、走向对话,构建课堂学习的共同体  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将掀起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浪潮。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现了“对话”的精神与原

4、则。“对话”是师生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这正是新课程的执着追求。  1.“对话”不是“独白”,意味着民主、平等  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只有一个相互尊重、人格平等、互相认可的和谐的教学环境,才有助于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教师“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活跃和自由的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实现师生的“真情对话”,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2.“对话”不是“问答”,意味着理解、

5、共享  过去的课堂问答,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通过对话,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学生式教师和教师式学生,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彼此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4  3.“对话”不是“灌输”,意味着重建、提升  “灌输”是单向顺流,而对话是多向交互。“对话”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

6、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同时,对话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学信息得到交流和共享,学生的认知平衡不断被对话中的不同观点所打破,又在对话中的交流、选择和吸收中达到新的平衡。  三、走向个性化评价,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1.评价个性化,突出发展性  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在教学实践中,学

7、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评价并非“盖棺定论”,而是促进学生“长善救失”的一种教育手段,意在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和完善。  2.评价针对性,体现真实性4  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其生理特点、心理特征、举爱好等各不相同。外向的人喜欢夸奖,胆怯的人需要加油鼓气。但是,在实践新课程中,有的教师过分表扬造成评价的真实性被淡化,这是对发展性评价的误解。因此我们强调评价的真实性,要针对学生特定领域的学习和个体发展进行评价。只要师生相互尊重坦诚想见,批出学生需要努力的不足之处,才有可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

8、足,使评价有的放矢。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