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与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兴起

李金发与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兴起

ID:31283714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8

李金发与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兴起_第1页
李金发与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兴起_第2页
李金发与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兴起_第3页
李金发与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兴起_第4页
李金发与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兴起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金发与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兴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金发与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兴起  【摘要】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缘起,被公认为以李金发为始。李金发创作象征主义诗歌,重形式而轻内蕴,并非真正意义的象征主义。同时,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具有本土生成的表征和倾向,在这种表征之上,李金发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  【关键词】表象象征主义;语词模仿;个性心理;本土生成  20世纪初期,中国新文学运动如火如荼,文学思潮一浪紧追一浪。中国象征诗派正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朱自清称“十年来诗坛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以来,无论象征主义诗歌还是其代表作家都成为了非常热门的话题。因

2、此,李金发也被周作人、朱自清等人推向了中国象征诗第一人的宝座。然而,笔者认为李金发是否真正接受了象征主义的内核还有待商榷,而因此朱自清先生所持有“李氏是第一个介绍它(象征主义――笔者注)到中国诗里”的论断细究来确有偏颇之处。  那么,李金发有没有真正接受到象征主义的内核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分析中得知一二。依据常识,在文学的阅读实践中,由于个人情趣以及心理、精神状态上存在着时间与空间的差异,从而会呈现出迥异的阅读期待和接受喜好。李金发1920年初到法国,他曾经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初到异国的生活境况,“我们一伙四个刚是20来岁的孩子

3、,不知受什么冲动,也跟美国人一样到柏林去过寓公生活”、“6天气渐寒我因为不够钱,不曾做外套,真受不了”、“闻巴黎尚有更香艳,更奇异的东西,可惜我们没有机缘去见识一下”等等。可以看出,其中虽有些许的新鲜感,但更多的却是生活的艰辛体验。生活的拮据与艰难、享乐的欲望和梦想,再加上其“怎样撞破事业的铁棚,怎样攻打名利的堡垒”的过分浮躁的急于求成心理以及漂泊异国他乡的孤独与寂寞、空虚的意志与遥远的理想,势必会构成他“悲观的人生观”的情感因子,他在悲观情绪的积木上建起的理想自然是摇摇欲坠的。而这种颓废与消极情绪恰好与风靡法国一时的象征主义诗

4、歌相契合。如此,才有了他“读书时每将所好顺笔译下”的象征诗歌。国外特定的地域、人文处境和由此生成的精神状态,仅仅只是感染了李金发象征主义式的感伤、颓败情绪。可见象征主义的精神内核并未“内化”为李金发的生命感觉和艺术追求。  其次,这种表象的象征主义还表现在,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直接的语词模仿。在波德莱尔、兰波、马拉梅、瓦莱里等西方象征主义领袖人物的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有关死亡、颓废、困顿的词句和意象。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张国岚选编的《生之疲乏――李金发的诗》一集子中,仅选的106首诗歌内,“沉寂”、“呜咽”、“疲乏”、“幽怨

5、”、“悲戚”等情绪、感情异常凝重的词语共出现了290次余,而如“残夜”、“残音”、“死叶”、“霉雾”等颓废的、弥漫着死亡气息和绝望情绪的意象更是多达50余次,而似乎投射着诗人异国乡愁思绪的“野鹤”、“野鹿”、“游鸥”、“浮筏”、“野罂粟”等意象也出现了40余次。而这种语词的简单模仿、情绪的堆砌,最终造成的就是其诗歌语言的艰涩、不流畅,如“我信托你能浸润我年少”、“倩孤山寄我一点愁,此地全形瘦死之因”6等,语义拗口以致于难以卒读。这种雷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体现出李金发对象征主义诗体风格的“情绪崇拜”和“情绪依赖”。最终由于这种崇拜与

6、依赖心理的极端化,而使其错失了象征主义的至关重要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手法――音乐性。也正因如此,李金发并未真正抵达象征主义的精神和艺术内蕴。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复制”而错失了内在意蕴的接受,不是简单模仿又是什么呢?  与此同时,李金发的创作心态也值得我们探究。首先,李金发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化心理。这一点首先在他名字的更改这一举动中可以见得。因为“神经衰弱”之后梦见白衣金发女神而改名“金发”、“好几次将金发做写文章的笔名,后来朋友公认很新颖,遂索性大胆地作为唯一的名字”,以及“我生平看见人家庸俗的名字,很替他可惜”,可见李金发是很注重标

7、新立异的。那么在其接触到象征主义诗歌的时候,在“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处于无知状态”的历史语境下,这种颓废、疲乏、消沉的主题不仅投合了他的心绪,同时,国内新诗太白、太直、太漏的现状与周作人对其诗歌作出的“别开生面”的评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这种潜在的“标新立异”心理。其次,李金发在运用象征主义时以一种很怪异的态度对待诗歌创作。他的诗歌“‘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有意的讲究用比喻”,语言晦涩,甚至语句不通;而他的散文、杂文以及美术论著,语句流畅,用词精准。“当他看到粤剧‘扬鞭即当做骑马,摇手即当做划船,两手一拨,即当做开门

8、’这些象征意味的艺术时,却认为它‘当然和京剧一样幼稚’。说它‘离现实太远了!太不合理了。’”显然他是揣着些许的偏执情绪在偏爱着诗歌中的象征与暗示。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仅在诗歌中所持有的“情绪崇拜”6提供了佐证。这就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戏剧中这种象征与暗示手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