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82857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 摘要:历史教学的改革需要历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扩大历史知识容量,更新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实现目标 历史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只注重陈述性历史知识的教学,更新教学理念需要从教学设计开始,通过不同类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来阐述整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观念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历史课堂的多样性 历史知识具有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对基本史实、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的落实,初学历史的或学了很多年历
2、史的学生都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读懂历史,这种学习方法与国人历史学习的悠久传统有着很深的渊源。21世纪历史学的发展促使其内涵不断地扩展,心态史、计量史、社会生活史、家族史……层出不穷,而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学却固步自封,难以撼动。历史教师以“一书(课本)、一笔(粉笔)、一言堂”的“三一”先生”自居。当然,课堂讲解的方式永不过时。但是,仅仅抱住着一种教学方式也绝对不行。为了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多样性,感受历史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解的方法,可以设计、探究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课堂参与活动。4 其设计的主体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参加一项寻
3、找历史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求历史留下的痕迹,尽可能做到与众不同,主要步骤为:(1)首先讨论“历史是什么?”、“历史在哪里?”两个问题:(2)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寻求的方向不要限于书本,可以是人们忽略的遗迹、遗址,也可以是家里收藏的陈旧照片、物品,人们口头流传或者记忆中的故事等等;(3)选择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记录、展示历史渊源(可以拍照、制作卡片、录音等);(4)最后,要在小组或班级交流探讨自己发现的地方史,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对“历史”这个概念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与讨论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事件或人物都有说
4、不完的故事与争论,只要提出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讨论总会比较热烈的。如“鸦片战争是因为鸦片而引起的战争么?”、“李鸿章是19世纪中国近代化舞台上的代表人物,可同时又是多项卖国条约的谈判者与签字者,你该如何评价他呢?”、“经济大危机”这一课内容多,初中学生在理解股票知识、罗斯福新政等经济方面的问题时有困难,传统教学模式无非是教师讲述,设问思考,课堂时间紧,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我们可以先从日常的生活经济入手,讨论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在延伸到课堂教学内容,都是很不错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些史学家认为,二次大战
5、不仅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而且,又一次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这样说,是不是应该感谢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呢?”4等等。因此,课堂自主讨论时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第二,尊重学生的思考偏差。总之,历史知识的传承,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能够发挥自身潜力的教学环境,使其自我建构起独立的思维与观念,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课堂创新要求。 三、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1.课程标准,处理好教材。按照新课程理念,只要符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大胆地整合教学
6、内容,甚至可以采用学校编制教材。“模拟旅行”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后的一堂综合探究课。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点,区域间的差异和原因。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仅靠几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祖国全貌非常困难,安排综合探究课,给学生一个“模拟旅行”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了解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能根据相关资料了解本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及理解我国区域间的差异,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在课堂设计上,选择了让学生从家乡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
7、选旅游考察,自己当游客,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设合理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探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为此,在“模拟旅行”这堂课中设置了这样四大情境:“导游”→“旅行”→“差异”→“游戏”。这些情境既同“模拟旅行”这一探究课题紧密联系,又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8、,并且能顺利地实现课程目标。4 3.处理好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特别是综合探究课更需要教师做好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并且教师的引导应贯彻课堂的始终,做到精导妙引,否则学生的探究活动会显得漫无目的,最终使课程目标难于实现。为此,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