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8094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已成为通识教育改革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特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行动导向 1.前言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其功能迅猛扩展,计算机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已成为必备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 2.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4 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行动导向教学是依据完成某一特定职业岗位工作活动所需的行动及行动产生和维持所必需的环境条件,以及学习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侧重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可融入教学过程的每个环境,包括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 3.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中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要求教学内容选择必须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以实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实践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质的养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更能让学生在实践行动中提高知识技能,形成职业素质。以更多的“行动”来实施教学过程,以行动导向为指引,以实际岗位专业能力要求确定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内容,依据工作岗位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岗位要求确定考核标准,根据职业技能级别划分教学模块,确保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 3.1以学生为主体,在行动中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教育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行动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设计行动,参与行动,在行动中全面提升职业素质,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网络技术、软硬件维护等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作为学习实践的主体,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并在教师主导下不断探究, 3.2以项目为中心,设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4 这门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对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在内容上要统一规划,形成有机整体。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突出理实一体化,突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师生双方在教、学、做中做到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与抽象交错呈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交织,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3.3以模块为形式,明确实践行动阶段整体任务 教学内容可分为基础模块和创新模块两大部分,其中基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而创新模块则用于培养创新能力。以职业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教学模块,以做好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整个程序为主线,构建具体的“任务模块”,每个模块具有详细的实践行动任务,实践内容以应用任务为基础,实践项目则确定实践行动的整体任务,从而建立以实践任务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 3.4以标准为准则,评价结果做到客观科学有效 评价标准是在评价中对教学进行评价的尺度和界限,客观性是评价标准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是评价模式的核心部分。为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科学有效,为检测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必须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应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评价内容和主体的呈现多元化,评价角度的多维化,评价标准的个性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侧重评价的激励作用。 4.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当前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本文对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简要介绍,并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本文就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4 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韩茂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释义及实践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2]王存荣.行动导向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教育探索,2011(7). [3]徐国庆,雷正光.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4]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2007(2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