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80519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散布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具有虚假性、广泛性、快速性、破坏性特征。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危害体现在:主流价值观的偏离、责任感的缺失及网络行为的失范。防范网络谣言的有效模式是构建政府、学校和媒体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谣言;大学生;对策 网络提供给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公众在享受生活服务、创造和分享健康文化的平台的同时,也承受着网络化负面效应的冲击。近年来国内外网络谣言事件,如“碘盐防辐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谣言甚嚣尘上,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2、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征 网络谣言是个人网站(网页)、电子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即时通讯等网络工具传播的,旨在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与时事话题相关,在网络中广泛流传的未经证实的信息。根据概念的界定和分析,网络谣言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虚假性 网络谣言的含义是在“谣言”5内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辞海》对谣言的解释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捏造的消息”。随着网络的发展,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越来越接近,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对身处信息时代
3、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2、快速性 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提高了人类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据CNNIC第27次报告,“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8.7个小时,较2010年同期增加0.4小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每一天网络上都产生数量庞大的信息,采取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形式,以“爆炸性”信息或“趣味性”信息吸引网民眼球。 3、破坏性 “技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那些未知的风险,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利弊共存的问题。”新兴的网络媒体是极重要的战略阵地,对国家安全、社会人心影响巨大,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谣言世界中,久而久之,民众
4、失望的不仅仅是网络本身,而是网络背后的现实世界。 二、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影响 当代大学生“反思与批判意识,不愿再一味地信任权威的意见、服从父母的安排,而希望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思维空间、个性特色和处事风格”。网络呈现的弊端对大学生危害主要体现在: 1、主流价值观的偏离 “5不同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的碰撞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转型必然促使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冲击原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身心尚未成熟、思辨能力简单,对网络世界的多元化思想尚不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容易遭受负面事件和网络风险的冲击,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自身陷入到迷
5、惘与现实冲突的困境。 2、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2011年3月伴随日本地震海啸的发生,有学生就通过QQ平台相互转发因海啸造成核辐射泄漏致食用盐短缺的谣言消息,引发全国抢盐风波,酿成人心恐慌和社会秩序不安。过度依赖网络的行为让大学生思想意识越来越偏离现实社会,夸大个人意识,漠视集体主义观念,逃避责任约束和道德约束,这些现象折射出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淡薄,毫无社会责任心可言。 3、网络行为的失范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包括网络失德、网络违法、网络犯罪。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和是非分辨能力,法律意识淡薄、从众心理较强
6、,当谣言中包含负面信息时,大学生的非理性情绪逐步凸显,甚至出现有意无意散布传播网络谣言的犯罪行为。 三、治理网络谣言的途径 面对网络谣言这一网络软暴力,如何对治网络谣言,成为当下亟须正视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媒体共同努力,构造健康网络环境。 1、政府应强化监督管理,规范网络体系5 政府及其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干预和管制的程度。首先政府要对网络进行宏观管理,建立起网络监管的日常工作机制,让造谣者无机可乘。其次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立法、审查、执法三方面打击恶意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最后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挤压谣言传播的空间,在谣言形成之后,政府应第一时间
7、澄清谣言,并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和事实处置结果应对网络谣言,消除民众的误解。 2、高校要加强学生教育,提高网络道德 学校要做好网络谣言治理,应多管齐下,强化管理。首先要通过系统的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识,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通过论坛、BBS、微博、QQ群等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制止并澄清不良言论。最后应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支“反谣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