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9463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8
《论语文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语文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础,语文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本文就语文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现象进行探因及策略、方法等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问题意识;新课改;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当然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活动,主动质疑。可是我们的课堂现状又是怎样呢?我们的学生又是怎样的呢?也许我们语文教师都面对过这样的尴
2、尬,教师提问,学生会积极响应思考作答,然而当我们提出让学生去质疑时,课堂上的声音便戛然而止,要么就只是一些没什么具体针对性意义的问题。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对10个省市10―18岁中小学生的课堂上主动提问情况进行了大规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堂上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1]调查结果显示: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怎么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原因:7 一方面我们
3、老师惯于做课堂的操作者。在既定的教学设计框架下,教师大多数都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任务,争分夺秒地完成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质疑的环节基本上是没有的,或者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传统上对教师作用理解成“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师生之间出现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们觉得自己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比学生聪明、深刻,学生提出的问题比不上自己提的更有价值;有的教师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当学生提问时,未能带着欣赏的目光去回答问题,反而出现诸如“这个也没搞懂”,“这有什么好问的”,“这个与考试无关”这样的回答。不屑、嘲笑、责备,这样一来,学生便怯于提问。 另一方面语文教育的功利影响。让学生疲于
4、应付考试,唯成绩至上,于是,教材的权威、标准答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都成了学生思想中一堵不敢逾越的高墙,为了取得好成绩,不得不服从、信仰教材,背诵、模仿标准答案,而历来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学习过程中也只能唯教师马首是瞻。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所要做的、应该做的就是要聆听老师的分析讲授,视教师所讲为唯一正确的观点,甚至要当作笔记记录下来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这就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思考,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只会机械地接受现成的东西。 中国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问题乃思维的驱动力,一切思维都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
5、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才会有创新。在国外,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已受到广泛的重视,《普及科学―7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得以解决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从这些可看出问题解决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首先,语文教师应当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美国著名教育
6、心理学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2]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师不应把学生提出问题看成是打乱教学程序,反而要把学生的提问看成是学生思考的劳动成果去鼓励赞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利用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评价良机,制定提问奖励制度,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上,对于积极提问、提出高水平问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样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有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便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7 其次,要重视培养
7、形成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有相应的立足点。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做基石,学生的问题意识就等同于空中楼阁。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智力等发展的原因,一些课文和他们产生一定的距离,因而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调控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去寻找、搜索和利用有助于理解学习课文的资源,比如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个性,阅读技巧等。然后带着课本的知识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能发现与原来的认知不一致的或者矛盾的地方,才能在脑海中出现“为什么”,从而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冰心散文《我的家在哪里时》,学生对作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