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3858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学习 摘要: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呢?主要应创设和谐氛围,以趣激学;创设操作情境,以动激思;精选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一、创设和谐氛围,以趣激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主体作用,首先
2、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思想解放,产生主体意识,让他们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其次,教师必须抛弃旧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专心组织、动感呈现,与学生平等对话,用鼓励或者赞许的目光覆盖全 体学生,以便学生能很快产生情感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4这一节课时,我采用了下面的动感多媒体画面来引导学生走进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屏幕中出现了小白兔采蘑菇,分蘑菇的画面。小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学习兴趣大增,自觉参与到分蘑菇的事件中。当出现小兔子们的蘑菇个数
3、不一样多时,小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大叫了起来:“兔妈妈分得不公平,应该……”说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本节课内容中。当小兔子们分得的蘑菇个数一样多时,学生们个个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也适时地表扬了这些“小裁判”们是多么的公正,教育他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在看到美丽动画场面的同时,不仅学会了“平均分”的意义,而且在心灵上和思想上也得到了 熏陶。 二、创设操作情境,以动激思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就是激发学生学习
4、兴趣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耳听口说”的简单学习模式,而且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的内化、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特别是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常用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时,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段动画片:一只米老鼠高高兴兴地哼着小曲向森林里走去,突然它发现一棵很粗的大树,只听米老鼠说:“好大一棵树啊!这棵树有
5、多大呢?”4教师到此为止设下疑问:这棵树到底有多大呢?接着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导入课题,接着组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去发现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并伸出手或手臂表示各长度。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人人拿出直尺,目光直盯在直尺,并随尺度长短的变化而移动。有的独自对应直尺,用手或手臂表示长度,有的两人合作,一人拿直尺,一人伸手臂,交替进行。有的说1厘米正好是我小拇指顶端的一节,也有的说1厘米恰好是我的大拇指盖内部的边长。话音未落,另一个学生又说,我的拇指和食指叉开的长度就是1分米……此时, 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做手
6、势,伸胳膊,共同感知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接着组织学生观察、数数1米内有多少个1分米等等,学生边数边说:1米内有10个1分米,1分米内有10个1厘米,1厘米内有10个1毫米。进一步明确了四个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实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上述操作活动,学生在动手中感知,在操作中领悟,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感受了主动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精选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盲目地过多练习是不科学的,它不仅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反而由于大量的机械性练习题目
7、,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呆滞,加上那么多的作业,挤掉了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很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所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选编练习题,并有计划地让学生练习,力求精而少,练在“点”子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4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凡是学生自己会
8、学,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