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3390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8
《融德于情,以情唤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融德于情,以情唤德 摘要: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教材中一些富含情感的文言文是实现传承传统美德的良好载体,为此,文本进行例文解析并施予教学尝试,从而推演到整体把握,形成模式,就是“五情”导读法,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需要,加强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情操,并在写作中得以发挥。 关键词:课堂教育;语文教学;情感目标;导读法 情感培养是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情感是道德准则作为人的需要反映到情感对象的结果。纵观中学语文教材,遴选因以情动人而彪炳文学史册的文言文为数不少,如初中的《出师表》,高中的《陈
2、情表》《项脊轩志》等,我把这些谱写人间真挚情感的文言文称为“文言情文”。教好这些“文言情文”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人间情怀、明辨道德准则、增强道德需要,从而丰富个体情感、陶冶美好情操、提升写作境界。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对此类文章的教学应该“情教大于文教”,即不仅要重视文字、篇章的教学和理解,更应该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悟文中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情怀。我把对这类文章的教学尝试归纳为“五情”导读法。 一、导入:导情于堂――导现实情形存在之状 编者说:“6真挚、丰富、高尚的感情是健全人格的基石,没有真挚的感情,就不会有真正的情谊;没有丰富
3、的感情,就不会有对理想的憧憬;没有高尚的感情,就不会有大写的人。”现实中,“爸爸是邻居”的怪事、老人被逐出家门的悲剧、兄弟争财反目的闹剧等有悖人间真情的事件时见报端。这些正是我们所教的旷世情文的反面材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消除和减少的丑陋现象。 我们把这些情状作为课堂导入内容时,教师的心中应该明白:伟大的情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人们明晓了什么是高尚的道德准则,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强烈需要,反映到情感对象的结果,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借古人之文来明晰中华民族的传统高尚道德准则,渐次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以得到品德的传承和提升。 《陈情表》
4、一文充分展示了这些传统美德的准则――感恩亲情、孝养长辈、不屈权势、坚守节义,教师把这些现实中扭曲情状呈现于前,目的就是引起不同道德准则的冲撞,唤起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评判,以此进一步理解本文。 二、背景介绍:探情于史――探旷世情理产生之源 要学生读懂《陈情表》中隐含的情理之义,不得不要我们教师去读懂三国纷争到晋一统天下的那段历史,不得不使我们联想到,刘备留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遗言后,诸葛亮“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的情状之因,不得不要学生重新回顾初中教材中《出师表》的思想基础和深厚情感,而李
5、密就是蜀国末期诸葛集团的后继者之一,其思想有一脉相承之处。6 教师自然会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作者的生平介绍,但是,我们要明白,介绍背景的目标指向是:向学生展示作者两种情感的历史渊源,即“忠孝”“节义”两类传统道德准则的人格化进程。要明白中国式的“忠孝”,即当时统治者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治民方略的历史传承和演变;同时,要明白中国式的“节义”,即提倡以伯夷、叔齐为范的君臣之间或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之间的一种道德责任规范的历史传承和演变。因为这是产生本文的思想文化背景。 我们只有置人于史、缘史探情,才能使学生意识到:《陈情表》表面陈
6、的是孝养长辈、供养祖母之情,背后掩的是坚守节气、不肯合作之义,文章的魅力所在是文字表现越凄切,孝心表达越强烈,而隐情之义反而越彰显,如果只是陈述孝养之情,那么,千古孝子孝孙不计其数,《孝经》之文就足以湮没《陈情表》一文。 三、整体感知:领情于文――领隽永情感蕴含之理 《陈情表》因“情”而成隽永之文,我们必然要教学生领略文中隽永之情蕴含之处和蕴含之理,而《陈情表》一文的情感脉络非常之清晰,我把它概括为“两难相权,取其孝”,即“祖母年高病缠当需侍汤赡养”和“接到圣诏不矜名节理应就任”的两难冲突,而作者阐明选择前者的过程。但是,难度在于
7、如何能把“情”陈述得使残暴的统治集团收回诏令。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统治者不会因作者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而生恻隐之心,当初曹操借刀杀祢衡、嫉才怀恨斩杨修的传说,作者不会不耳闻的。文章的高明之处,就是作者抓住了统治者宣扬的忠孝两种道德准则的互相矛盾之处,让统治者难杀如此大孝之人而把其丑行昭示天下,作者就是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做到了这一点,明是“取其孝”,暗是“6守其节”,作者为何在状写自己身世和提及祖母刘氏之处,竭尽渲染之能事,目的就在于此,情在理中,情由理生,才会有如此奇文,不得不使统治者折服,更让世人叹止。 基于以上的理解,在整
8、体感知全文中,教师应当巧设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有指向地思考,学生对文章情理的关系自会迎刃而解,学生终身难忘的或许不是个别词语的意义,而是对文章情理相生的深刻理解。 四、品读文句:品情于句――品细腻情愫表现之法 语文教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