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1392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建设富有“内涵”学校的几点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设富有“内涵”学校的几点看法 [摘要]针对口岸城市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所富有“内涵”学校为目的,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从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和谐环境等方面浅谈了几点。 [关键词]教师队伍优美的环境 建设一个具有民族特色、走在时代前列的学校,首先要有一支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更是学校发展与壮大的组织保证和源动力。教师是学校的一面镜子,他们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和魅力,更是学校的形象代言人。教师队伍是建设所谓富有“内涵”学校的核心,教师的工作作风如
2、何、品德品行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民族教育的进程。因此,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要狠抓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品行教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他(她)们勤劳、正直、克己、坦诚的高尚品德,只要拥有其中任何一种品质都会赢得人类的敬意。榜样的作用是无限的,老师的任何言谈举止,无意中影响着学生幼小的心灵。阿拉伯谚语说:“一棵无花果因看到另一棵无花果而结满了硕果。”小孩子也如同无花果,榜样就是他们的老师。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做好孩子的榜样。4 孩子的自尊心是不能伤的。我们总是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这是人自尊心的一种表现,人都是希望得到其他人
3、的赞美、表扬和认可,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其实大人小孩都是一样的,都希望得到尊重和重视,而在教育中很多老师和父母经常忽略了一个问题―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是每一位作为教师和父母都必须做到的,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多少少也受到社会不良习惯的干扰,听社会上的反应:“学校所有的荣誉都是老师们的孩子或者他们亲戚的孩子拿走了”,这也许是片面之词,却也说明了这种问题的存在。孩子们也经常提起:“为什么每次他(她)就行,我就不行呢”,这就表现出孩子心灵上的不平衡,他(她)的自尊心
4、受到了伤害。不管孩子们做的怎么样,都要给他一个鼓励和再表现的机会。 要把知识和个人品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目的。对此,英国的伟大人生导师萨缪威尔.史密斯这样说过:“少量的好品行抵得上一大堆学问,这并非在轻视知识,而是说知识应该和善行结合起来”。这充分说明了品质的重要性,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4 其次,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要负责多引进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材料,多订阅一些《国内外教育文摘》、《教育科学》等杂志,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特别是要多组织年青
5、教师学习魏书生教学实践经验,有必要可以派专人去参观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开阔眼界,蓄势待发。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能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民族教育需要一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否则会被社会淘汰、被历史淘汰。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尊重教育,把它作为民族兴旺的标志。1206年圣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蒙古大帝国后,任塔塔统阿为国师,负责创造维吾尔蒙古文的同时教育自己的孩子们,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民族教育。在那个历史条件下,再加上成吉思汗他本人是个目不识丁的人,也对教育如此看重,充分体现了他高贵的灵魂。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高素质人
6、才,如,成吉思汗孙子蒙哥汗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是他把欧洲的几何原理介绍到中国的)、伊利汗国的哈森(也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懂得九种语言、后来元朝的柏音是个少有的精通历史的人物、近现代史上明安图和尹湛纳希等---还有更多---这些伟人和名人都是教育的结晶。 第三,优美的环境和心灵的结合。环境育人、人创环境,环境合乎人性,人与环境共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总之,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一项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依据校情,紧密结合学校事业发展的远景规划,运
7、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进行原则定位、超前涉及、分布实施,使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体现。把二连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建成绿树成荫的花园式学校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本身就是一种动作语言。该学校南墙上出现了《蒙古秘史》,充分展现了蒙古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史,能激起学生们欣赏历史、学历史的冲动,培养其爱民族、爱文化的意识,这就是一种思想的转变,建设富有“内涵”学校理念的集中体现。4 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网络、协会的形式,搭建学校与社会人群、老师与家长之间互动的平台,使他们广泛参与民族教育,汇集全社会的智慧,增进了解、相
8、互推动,共同促进口岸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