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ID:31270737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高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讲究留白艺术,让读者再创造文中描绘的意境与想象。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留白艺术;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古语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知识的“海洋”与“天空”中,教师需要适当留白,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翱翔。留白,最初用于艺术创作中,即为突出主题,使整个画面协调富有美感而有意留下空白,或流水,或天空,给人以想象空间。如南宋马远所创作的绘画《寒江独钓图》,在整体画面中只见一叶扁舟,舟上一位老翁俯

2、身垂钓,舟旁则以寥寥数笔勾出水纹,而四周皆是空白,却让人感觉到烟波浩渺,寒气逼人,更蕴含着一种寂静空疏、淡泊萧条之境,令人思之不尽,真是“此处无物胜有物”,“有无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同样,在文学艺术之中,通过留白艺术,也可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让读者再创造文中描绘的意境与想象。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讲究留白艺术,引导学生探求耐人寻味的意境,发现“虚实结合”的艺术,在留白处放飞思绪,想象翱翔。  一、留出想象空间,想象翱翔4  语文教学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文章中的联想内容与想象因子,并给

3、学生留出思考余地,留出想象空间,诱导学生基于文本理解上,融合自身经验,发挥想象联想,将静态的语言文字灵活转变为一幅幅立体而具美感的画面,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教学深度、广度与高度。尤其是语文古诗词或散文教学中,更需要结合意境、意象,留出一定的空间,放飞学生想象思维,让他们自感、自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教学《声声慢》,本词的词眼是“愁”,一字一泪,皆是悲愁。但综观全词,未有一个“泪”字,仅仅在结尾写出了一个“愁”字。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受景随情迁、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本词的满满“愁绪”,教师可诱导

4、学生发挥想象联想,将文中的各种意象融合成一幅幅意境图,如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等,仿佛看到那冷冷清清秋景,感受到作者那凄凉孤独之境。比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绝美冷寂的黄昏雨意图,教师可要求学生想象场景,然后运用诗情画意的话语来描绘出自己理解的、感受的画面,这样,不用教师过多言语,学生则可深切地体会其中的意境,感受情景交融的妙笔,“于无声处成意境,于无声处悟深意”。  二、留出质疑空间,思考领悟  学而不思则罔。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质疑空间,留出知识空白,即有目的

5、地留出一些知识不讲,诱导学生打开思维,主动探究与发现,填补空白点,以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其次,关注学生内在需求,利用多种手段诱导他们自主提问,积极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文学作品的不确定性特点,在文本解读时,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4。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留出结论空白,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经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解读文本,从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发挥主动性,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信。正如诺曼?文森特?皮尔所说:“自己就是待燃的火把,勇敢地

6、去发掘这股可以创造人生奇迹的力量吧,借助积极思考的力量,将发现一种全心的思考与生活方式。相信奇迹,你就能创造人生奇迹。”另外,还需留出体验空间,发掘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或赞扬,或讽刺,或抒怀,或警世……在教学过程中,若要学生加深文本理解,教师需要留出情感体验空间,激活学生原有经历与经验,找出情感相似点,与文本沟通交流,产生共鸣,深切感受文章深意,领悟文章情感。  如教学《祝福》一文时,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探究:1.在课文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质疑思考:①和祥林嫂近距离

7、的接触中,“我”的心理反应是怎样的?这可以看出什么?②我用“说不清”回答了有无灵魂这一问题,此时“我”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其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决计要走呢?而后学生交流讨论。2.标题探究:小说以“祝福”为题,多次写到祝福,那“祝福”有怎样的深意呢?3.结尾探究:本文的结尾十分含蓄,你们是如何理解的?从中领悟到了什么?简要概括。通过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对文章结尾的一般性看法:首先,祥林嫂的悲惨结束在热闹的“祝福”氛围中,对比鲜明,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而在全文结构上则首尾呼

8、应。其次,“我”4是文中唯一同情祥林嫂的人,对她的死感到不安,但在连绵不断的祝福爆竹声中,最终不再对她的死存在任何精神负担,表明“我”的同情也非常有限,因而“懒散且舒适”,这也表现出了鲁镇中神权的权威。对于祥林嫂如此备受欺压、劳苦妇女的死亡,神灵置之不理,“歆享牲醴与香烟”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