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中庸(1)

徐醒民中庸(1)

ID:31265594

大小:814.50 KB

页数:499页

时间:2019-01-08

徐醒民中庸(1)_第1页
徐醒民中庸(1)_第2页
徐醒民中庸(1)_第3页
徐醒民中庸(1)_第4页
徐醒民中庸(1)_第5页
资源描述:

《徐醒民中庸(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徐醒民:中庸(1)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子思名孔伋,字子思。父名鯉,祖父孔子曾直接教過他,為曾參弟子,獨能傳授孔門心法。受困于宋,而作《中庸》。《中庸》乃儒家人生哲學的名著,論心性多精語,宋明理學家奉為圭臬,所謂「不偏,不易乃中庸之道。」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子書。子思曾周遊講學,到過宋、衛兩國,得到時君的尊重。子思家貧,他解釋富貴的真義: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貴。他闡述高官厚祿,不足以釣餌

2、君子。痛斥阿諛求榮的不當,惟德高和寡,未能見容於世。卒年六十二歲,因述聖祖之業,後世稱為「述聖」,是四配之三。各位同修,現在我們開始研究《中庸》。《中庸》這一本書,原來是《禮記》裡面的一篇經文,它列在《禮記》第三十一篇,後來經過宋儒朱子,把它編在《四書》裡面,在朱子之前,實際上很早就出了單行本了。據我學人的老師,雪廬老人,他老人家說:『大概在漢朝的時候,這一部《中庸》就有單行了。』在那個時候,劉歆在《七略》裡面,七略是,略是大略的略,有七種略,在《七略》裡面,有關在禮這一方面,它曾經列出有《中庸》這一篇。同時在《漢

3、書》藝文志裡面,也提到有《中庸說》兩篇,可見得在漢朝那個時候,《中庸》就單獨地發行了。頁499/499從漢朝以後,六朝以及到唐朝的時候,歷代都有人注解,可惜這些注解到後來,大部分都遺失了、找不到了,我們現在還可以從唐宋文裡面,有一篇是李翱寫的一篇《複性書》,那個《複性書》,就是以《中庸》這一篇做主要講解的一個依據,那一篇書,那是上中下三篇,可以我們在課外的時候作個參考。有關於《中庸》的作者,向來很多注解的,都說是子思著作的,這個都是有依據的,那麼現在這裡我們可以根據陸德明《經典釋文》裡面,他引用漢儒鄭康成的三禮目錄

4、,還有宋儒朱子在《中庸章句》裡面引用程子的講法,他們都說《中庸》是孔子,他的孫子子思所作的,再呢,我們就看《中庸》這一篇經文,中庸這兩個字的意義。根據鄭康成的解釋,他說,「中庸是「中和之為用也。」根據這個解釋,他這個,中庸這兩個字這個庸字,作為動詞用,他是用《中庸》這篇經文,重要的是作為解釋中和這個道理,有這個作用。朱子在《中庸章句》裡面,引用他的老師程子的解釋,他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這是程伊川的解釋,就是程子的解釋。我們現在就根據,一個是鄭康成的,一個是程子的,這兩家的

5、解釋。我們稍微看看其中解釋的意義、內容。鄭康成的解釋,「中和之為用」,要點他是根據,《中庸》裡面所講的,「致中和」這個意思。「致中和」在這個前面,《中庸》的經文就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因此他說:《中庸》這部書,就是用來解釋『中和』把中和這一個道理,它的作用,解釋明白了。那麼這是中庸最要的意義,中庸這兩個字。為什麼中庸就是,解釋『中和』呢?因為中和在經文裡面就講,是天下之大本,一切學問的根本,那麼學道的人,你要學這個道怎麼個學法啊!首先要找這個道的根本在哪裡,所以這個中就是一個根本。和呢?你求這

6、個根本,怎麼能夠達到這個根本呢?那就在和上面用功夫,所以中和這兩個字,就是學《中庸》的一個重要的作用。我們再看程子的解釋,他說「不偏之謂中」,偏是什麼呢?偏是偏差的,中這個字沒有偏的,沒有偏的就是,既不偏于左,也不偏於右,也不偏於前,也不偏於後,就是恰到好處,這個叫做中。庸是什麼呢?是不易,「不易之謂庸」。不易就是堅定不移的,不可以改變的,這叫做庸。頁499/499因此到後面再加兩句解釋,那麼中既是不偏了,所以它是天下之正道。中就是天下的正道,庸呢?就是天下之定理。所謂定理,就是前面解釋不易之謂庸,這個理,不可以改

7、變的,它是個真理。那麼這就不易,那麼這樣講法,拿前面鄭康成的解釋一對照,雖然在講的用辭方面有些不同。但是在裡面研究的話,意思還是相合的。比如說程子講:「中是天下之正道」。那麼鄭康成講這個『中和』,『中和』這個中字,那就是經文裡面,「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大本就是道的根本,這個與正道能夠融合起來。和呢?經文裡面講,「天下之達道也」,達道這跟定理,意思還是能夠圓融起來。那麼從這兩家的解釋,我們知道《中庸》,這一篇經文的名稱。就從中庸這兩個字,我們就知道,這是叫我們研究《中庸》,對於我們學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那麼在下麵

8、再向各位介紹,中庸既是這樣的意義,我們就瞭解,我們學《中庸》的要瞭解中庸的宗旨,它最重要的是在說明人,我們任何人,都有這個本性。這個本性就是《中庸》一開頭就講,「天命之謂性」,這個天命之謂性,性是我們任何人本來就有,那叫做本性。本性可以說是,它就是我們一般哲學所講的,宇宙的、人生的本體。講本體就是我們的本性,那麼在儒家《易經》裡面,《易經》講的本體,就是太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