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义中与现象探究综述

汉语语义中与现象探究综述

ID:31253237

大小:59.1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汉语语义中与现象探究综述_第1页
汉语语义中与现象探究综述_第2页
汉语语义中与现象探究综述_第3页
汉语语义中与现象探究综述_第4页
汉语语义中与现象探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语语义中与现象探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汉语语义中与现象探究综述摘要:汉语中存在诸多语义中和的现象,这些现象都要基于一定的环境,即中性化语境,这是语义中和现象的表层原因;而在中性化语境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促使语义中和现象的产生。本文基于前人对这一现象的个案研究,从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两个角度对汉语的语义中和现象的原因进行综述,旨在归纳出语义中和现象的原因。关键词:中和汉语语义一、引言语言学中的“中和”这一词原本是一个音系学术语,是指两个音位的对立在某个环境消失的情形。例如,英语中的送气和不送气塞音的对立通常很重要,如tip和dip中的/t/和/d/对立,两个词的意义不

2、同,但当塞音前为/s/音时,这种清浊的对立就消失或“中和"了,如sport、skin、speech等。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已经发现"中和”不仅仅是一个音系学术语,它存在于各个语言单位中。因此,这种“中和”现象也会发生在语义领域。本文在前人对“上、下;来、去;生、死”等具有反义关系的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对汉语语义中和现象的原因进行综述。二、语义中和的类型周志远在《语义中和论》中把语义中和分成三种类型:上下义关系的中和、反义关系的中和、异义关系的中和。上下义关系中和的特征是两个语义单位原本处于上下义关系的对立之中,中和后这种

3、上下义的语义对立消失。他在文中提到的“民族、少数民族”和“车、汽车”就属于这一类。反义关系中和的特征是两个语义单位原本处于反义关系的对立之中,中和后这种对立关系消失,原来的反义概念变成了同义概念。如我们常见的“上、下;生、死;输、赢”的对立,在进入某种中性化语境后,这种对立被中和。异义关系的中和是除了上述两种中和外的其他中和现象,它的特征是中和前两个语义单位处于异义关系的对立中,中和后这种对立关系消失。例如汉语中用"高"表示高度,用“重”表示重量,用“多”表示数量就属于这一类。三、语义中和的表层原因一一中性化语境音系学中的中和现

4、象需要以某种特定的语音环境为前提,如/t/和/d/这一对清浊对立的音位出现在“sX”这样的语音环境时,这种清浊对立才会中和。在语义领域同样如此,语义的中和依赖于某种特定的语义环境。在汉语中存在很多语义中和的现象,原本对立的语义出现在某一语义环境中,语义的对立就消失了。如“生前、死前”,“生、死”的语义原本完全对立,但进入“X前”这一语义环境中后,原来的对立现象就消失了,都是指还活着的时候。这样的语义中和现象在汉语里还有很多。周志远把语义中和所依赖的语义环境称为“中性化语境”,并把"中性化语境”划分为话语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并阐述

5、了语义中和产生的原因。他在文中认为,"民族、少数民族”在语义上是对立的,但是当说''民族语文、民族文学、民族学院”这类词时,这种对立便被中和,即"民族、少数民族”的语义对立消失了,而造成“民族、少数民族”语义中和的中性化环境就是话语上下文,话语上下文是由语流自身构成的,这里的话语上下文是“X语文、X文学、X学院”。他还举了情景上下文的例子,情景上下文不同于话语上下文,话语上下文是由语流自身构成的,而情景上下文是由语流以外的环境构成,它包括现实情景、历史、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如"车、汽车”具有上下义的关系,但往往在现实情景中,

6、'‘车、汽车”在语义上的对立就消失了,比如在说“我是坐车来的。”这句话时的现实情景中。周志远发现了语义中和与中性化语境的关系,并认为语义中和的产生与中性化语境的存在密切相关,但是,中性化语境何以会产生语义中和的现象?这在文章中并未提及。因此,周志远提出的“中性化语境”实际上是语义中和现象产生的表层原因,在这表层原因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存在。四、语义中和的深层原因窦俊在《汉语中的几种对立语义中和现象》中提到了语义中和现象产生的三个深层原因:视点原因、反义词中一方语义的扩大、词语本身对立语义的消失。除了这三个原因之外,综合一些学

7、者们对”输、赢;生、死;上、下”的探索后发现,语义中和现象的产生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分别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他们在文中没有直接提及"语义中和”这一术语,但他们都力图找到这种对立语义在词中消失的原因,对语义中和现象共性原因的探索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个例的探索有助于对共性的把握。下面便综合这些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语义中和现象的深层原因进行综述。(一)视点的原因王希杰在《"上”'‘下”谈》一文中专节谈到了“上、下”的语义中和问题,王希杰先生认为,“上、下”语义对立的消失,是由于视点的原因。因此,在进入“地X”

8、这一中性化语境后“地上、地下”同义。在说“地上”和"地下”时,人们的视点是不同的。“地上”是站在地面的角度上,而“地下”则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由于视点原因造成的语义中和,还有趋向动词“来”和“去”,他在文中举了甲对乙说“我马上就去”和“我马上就来”的例子。这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