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

ID:31227395

大小:10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让数学回归生活_第1页
让数学回归生活_第2页
让数学回归生活_第3页
让数学回归生活_第4页
让数学回归生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数学回归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数学回归生活  【摘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生活实际。”脱离了需求的数学是无用的,而脱离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也是苍白无力的。如何让所教的数学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体验生活。  【关键词】生活;学生;数学;学习  一、问题的理论依据  1.发现教育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倡导的“发现法”。他认为“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学生通过发现来掌握学科

2、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因此,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从实践中提炼出数学的内涵,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探索、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潜能。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建构的。”5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

3、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尤为重要。  3.创新教育理论  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发现的体验,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创新性教学应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其教学环境应适宜于学生自主参与、主

4、动学习;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索,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来构建。  二、问题的实践  1.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活”起来  许多魔幻惊险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就在于书中的主人公不是张三、李四,而是读者自己――“你”!以此来类比课堂教学,丛书的写法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要吸引读者,就要让读者做主角,让读者参与其中。就课堂教学来说,要使教学的功能与价值最大化,其关键在于切实保证和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实质上是学生观的问题。不同的教育教学观念将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5、  比如,在学生学了分段函数后,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公民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800元的部分不必纳税,超过800元部分为全月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表分段累计计算:5  (1)假设某人月工资为X元,所得此项税款为f(x),写出f(x)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你的母亲月工资收入为1600元,那么她应纳税多少?  (3)老师9月份缴纳此项税款是175元,请你计算一下,老师当月的工资是多少?  (4)试计算一下,你的父亲当月工资应缴纳多少元税款?  

6、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因为可以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为老师、为父母算工资收入和缴纳的税款,他们觉得好自豪,马上就来了精神。一个个都投入到紧张而欢快的计算之中。  2.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把自己“藏”起来  在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断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思考的过程。教师应给学生进行思维和实践活动以必要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地暴露其思维和实践活动的过程。  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几个家庭要全家去太姥山旅游,

7、他们同去A、B两个旅行社打听购票办法。这两个旅行社票价一样都为m元,但优惠办法不同,A旅行社优惠的办法是:全家有一人购全票,其余人半价优待;B旅行社是全家每人按2-3的原价优待购票。你看哪个旅行社更优惠?5  在他们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后,我提醒学生,要考虑这几个家庭旅游人数不同时,对A、B两旅行社的选择也不会相同。我们可以设家庭人数为X,若两旅行社单人全票为m元,A旅行社全家总票价为yA,B旅行社全家票价为yB,则令yA=yB,求出X值后,可知家庭人口为多少时,两旅行社收费相等。于是,同学们经过认真

8、地思考,终于得出如下式子:  由此可知,当全家为3口人时,两家旅行社收费相等。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当一个家庭的人数多于3个或少于3个时,选哪家旅行社更好呢?”我问。  同学们又陷入了沉思之中。过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纷纷发表意见,大多数同学认为:分别用X=2,X=4等数字代入yA和yB中,算一下,到底哪个总费用少?  “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我们观察一下,yA和yB是怎样一个函数呢?”我提醒道。  “一次函数。”学生们大声回答。  “那我们能不能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来分析比较一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