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及形式

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及形式

ID:31226597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7

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及形式_第1页
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及形式_第2页
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及形式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及形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及形式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阅读,是通过与大师、文本的对话,实现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内涵,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探究式阅读是基于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讨论的前提下,以教材为探究内容,经过学生思考表达、质疑讨论,小组合作交流、解难释疑,完成阅读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对话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文本的交流对话,产生心灵的碰撞,形成创新的见解,从而激发学习潜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基于对话视野的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  基于对话视野的

2、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民主性。平等、民主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对话的前提,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教师要摒弃自己独唱主角的状况,让自己的阅历、学生的经验、阅读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信息共享。(2)主体性。教师在从自身的角度解读文本,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将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3)生成性。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交流,情感的沟通、知识的汇聚,不断产生更新颖、深邃的对话,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充满生活活力。(4)体验性。语文阅读是博学、慎思、明辩、笃行的过程,让读

3、者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让读者跨越国界,感受国外的民俗风情,在与文本的情感交融中倾听世界、感受生活、体验情感,激发内心的共鸣。3  二、基于对话视野的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对话形式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探究式阅读是学生自主探究、主动释疑、自我感悟的过程,但离开教师引导的探究阅读往往会变得放任自流、毫无节制,教师要抓住关键之处,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一是相似点。教师要寻找与课文相配对的内容,通过比较阅读展开对比研究。我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印发了白朴的《天净沙?秋》供学生比较阅读,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天净沙?秋思

4、》借“小桥流水人家”衬托了游子在外内心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天净沙?秋》则借“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抒写了诗人远离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二是延伸点。对同一文本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专家学者言论,让学生搜寻证据,引发不同的学生展开争辩。如在《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鲜明,有奸诈多疑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而《三国志》中的曹操乃是胸怀大志、智谋、豪爽的英雄,诸葛亮也不是用兵如神,空城计、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等都是编写出来的。教师的阐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引经据典,对文本实现不同层次的解读。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是学生与文

5、本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建构知识、体验生活、感悟情感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入”,即进入文本,沉浸其中,与文本交融相通。如我教《社戏》一课时,引导学生以“偷豆”为切入口,品味其中的语言,感受农家孩子的淳朴与高尚。二是“出”,走出文本,不能困囿于书本,要摆脱文本的束缚,冷静评判。如从《捕蛇者说》一课中感受柳宗元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但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寄希望于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改革弊端,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有着其思想的局限性。三是“揣”,要从文中细细揣摩,读出新意。片面追求“标准

6、答案”犹如引诱学生往设计好的陷阱里跳,阻滞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从不同角度表达观点、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3.师生之间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知识呈单向传输的状况,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设”的轨道,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于固定的程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收集、利用资源,帮助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反思自我。(1)支架式。教师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以及资源支持,帮学生列好书目、列出网址,供学生自己查阅资料。(2)抛锚式。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之处,从文本中提

7、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整个主题也随之确定。如学生在初读《变色龙》一课时,学生一下子提出十多个问题,教者让学生抓住警官奥楚蔑洛夫因何而“变”,提出问题“‘变色龙’有什么不变的?”让学生层层推进,从而分析“变色龙”是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小人。  4.生生之间的对话。(1)资源互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梳理知识、分析归纳,共同交流,在共享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建构。(2)思维共享。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各不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情节、背景等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旨,彼此交换意见,分享思

8、想,在讨论、辩论中取长补短,在观点碰撞中深化理解。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